湖南省湘剧院成立于1960年。
经田汉提议和推荐,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派人至长沙,以抗战时期于广西桂林成立的中兴湘剧团余部艺人为基础,筹备成立洞庭湘剧团。长沙解放后,于1949年10月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团(后改为湖南省军区洞庭湘剧团)。主要演员有徐绍清(已故)、彭俐侬、杨福鹏(已故)、刘春泉、董武炎、吴叔岩、郑福秋、廖建华、王华运、陈绮霞等。1952年,部分演员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所演剧目《琵琶上路》、《打猎回书》获演出二等奖。徐绍清获演员一等奖。彭俐侬获演员二等奖。杨福鹏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剧团由湖南省文化局接管,改名为湖南省湘剧团。先后上演了《拜月记》、《生死牌》,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电影片。
1960年湘剧团扩建为湖南省湘剧院。先后担任剧团(院)领导工作的有田洪、吴虎、芦镜昇、徐绍清、彭俐侬、张福梅。
“文化大革命”中,湖南省湘剧院被解散。1969年抽调部分人员回长沙成立湖南省文工团湘剧队。1973年改为湖南省湘剧团。
1981年恢复湖南省湘剧院建制。姚作霖、刘春泉任副院长。下设一团、二团。院部设办公室、艺术室。总人数为一百五十八人。计编剧四人,导演二人,编曲一人,演员六十九人,音乐伴奏三十三人,研究工作人员一人,舞台美术设计人员五人,后台工作人员十六人,其他人员二十七人。各团室领导和业务骨干如下:
一团团长左大玢,副团长沈青玲。
二团团长董武炎,副团长杨少南。
办公室主任:李石键。
艺术室副主任:姚腾芳、刘鸣泰。
编剧:谢让尧、刘鸣泰、欧阳钧、付靖缘。
导演:董少华、黎赳赳。
编曲:陈飞虹。
舞台美术设计:潘冶珉、顾胜荣、章泽镇。
研究工作人员:张文卿。
主要演员:刘春泉、董武炎、左大玢、彭汉兴、陈爱珠、王永光、刘少英、颜燕雨、唐伯华、李开国、姜豹洪、邓伯峰、蒋艺正、沈青玲、蔡道安、项汉、李继昌、贺小汉、黄文政、朱求求、方保义、邹继兰。
湖南省湘剧院表演艺术家有徐绍清,彭俐侬,以及谭保成、刘春泉、董武炎、左大玢。乐师欧寿庭等人。
徐绍清,湘剧表演艺术家。四十年代跟随田汉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和名艺人罗玉庭编写《骂汉奸》、《新讨学钱》、《新梧桐雨》等戏,宣传抗敌救亡。解放以后,不但经常活跃在湘剧舞台上,还从事湘剧表演艺术和音乐的研究整理工作,提出了湘剧高腔二十字口诀和穿、挂、索的理论,写出了《我学湘戏》以及和李允恭先生合作的《长沙湘剧高腔初探》等著作。他的唱腔和表演,堪称湘刚一绝。表演讲究四功五法、形神兼备,尤长于内心体验,所演张广才、关羽、岳飞等人物,给人以深刻印象。嗓音宏亮,唱腔著重吐字,享有湘剧高腔大王的称号。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全省戏曲会演时,获演员一等奖,在电影《拜月记》中扮演的王镇和电影《生死牌》中扮演的海瑞等人物都很成功。“文革”中被迫害含冤去世。
彭俐侬,著名湘剧演员。抗战时期参加湘宣四队从事救亡工作。1952年全国第一次戏曲会演时,在《琵琶上路》中扮演赵五娘,获演员二等奖;1952年全省戏曲会演时,在《双拜月》中饰瑞莲,获演员一等奖。成功地塑造了电影《拜月记》中的王瑞兰和《仁贵回窑》中的柳迎春、现代戏《山花颂》中的老奶奶等人物形象。她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朴实细腻,尤以唱高腔享有盛名。现任湖南省艺术学校副校长。
谭保成,湘剧演员。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在《醉打山门》中饰鲁智深,获演员一等奖。他的武工好,表演很有功架,刻画人物深刻,成功地塑造了《审假旨》中的张守信、《摘梅推涧》中的侯尚宫等角色。现任衡阳市湘剧团团长。
刘春泉,艺名六岁红,是受观众欢迎的湘剧女生角演员。以唱腔华丽优美、表演激情奔放著称。所演电影《生死牌》中的黄伯贤、以及《打鼓骂曹》的陈衡、《辕门斩子》的杨延昭、《金沙滩》的芦俊义和新编历史剧《李白戏权贵》的李白等人物,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武炎,是一位道艺兼备的湘剧花脸。在革新湘剧花脸的发声和唱腔上卓有成效。在电影《生死牌》、《拨火棍》、《访白袍》和《百花公主》中饰演贺总兵,孟良等角色,获得观众好评。1955年全省戏曲会演时,获演员一等奖。
左大玢,湘剧中年旦角演员。戏路宽,唱做念打的功夫都很好,她在电影《生死牌》中饰演的黄秀兰、电影《园丁之歌》中饰演的女教师俞英,以及扮演的《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断桥》中的白素贞、《百花公主》中的百花公主等人物,在表演艺术上均有所成就。
欧寿庭,湘剧音乐家。他不但是全能的演奏家,而且也是一位湘剧传统艺术的研究者。著有《湘剧低牌子音乐》一书。
湖南省湘剧院一贯注意联系老观众、争取新观众,注意继承和发展本剧种的艺术特色,认真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重视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推陈出新,诸如《拜月记》、《大破天门阵》、《春秋配》、《琵琶记》、《八义图》、《玉麒麟》、《金印记》、《百花公主》、《李三娘》等剧目,都经过了一番整理和改编,主题思想更加鲜明,保持了浓厚的传统风格。新编历史剧《李白戏权贵》,现代戏《山花颂》、《园丁之歌》(排彩色戏曲片)、《郭亮》等,在探求古老湘剧如何表现新题材、新生活的艺术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剧本、表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些符合剧种特色的新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中《郭亮》一剧在1979年湖南省戏剧、歌舞创作节目会演中获剧本奖、音乐奖和表演奖。在向兄弟剧种学习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先后学习移植的剧目有《断桥》等近十出失小剧目,较好地发挥了湘剧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特色。
几十年来,湖南省湘剧院完成过多次重要演出。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1953年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时,省湘剧团演出了《赵五娘》、《双拜月》、《打鼓骂曹》、《思妻》、《闹江》、《计中计》、《赠剑》等剧目,共获三十多个奖。其中徐绍清、彭俐侬、杨福鹏、董武炎获演员一等奖;刘春泉、廖建华、吴叔岩、李霞云、张福梅获演员二等奖;蒋华金、庄丽君、黄福明获演员三等奖;欧寿庭获乐师奖。1959年赴京作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6年省湘剧院集中了半年多时间,由中央电视台将几十出优秀传统剧目进行了电视录相。
湖南省湘剧院在传统剧目的研究、整理工作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写出了《长沙湘剧高腔初探》等著作和《试论湘剧高腔之二十字口诀》、《谈湘剧高腔的推陈出新》等学术论文;记录整理了《长沙湘剧低牌子音乐》两集。并且和省戏研所合作整理出版《湘剧弹腔音乐》、《湘剧过场音乐》、《湘剧打击乐》等专集以及长篇著作《湘剧高腔初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