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岳阳花鼓戏剧团

邓渭元


  岳阳花鼓戏剧团  1952年初,岳阳花鼓戏名艺人邓渭元(旦)和杨伯成、方文珍等二十余人,发起组织新舞台戏班,首次进城演出,结束了岳阳花鼓戏长期在农村自聚自散半职业性班社的历史。当时由于阵容整齐,很受观众欢迎。下半年即在吕仙亭街辟民房为戏园以作演出场地,改名新岳楚剧团。1953年,向文化主管部门登记,正式定名为岳阳花鼓戏剧团。1954年起,剧团陆续吸收了方杏之等一批男女青年演员,改变了岳阳花鼓戏长期男旦当场的传统习惯。同时还开始了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如《牛郎织女》、《何文秀卖身》、《补背褡》等一批优秀剧目,就是这段时期演出的。其中《补背褡》在1955年的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得剧本、演出一等奖;并于1956年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京演出,获得好评。1960年,岳阳文艺学校培训出的文芝芳等一批青年演员和音乐人员进入剧团之后,艺术力量更加雄厚,演出水平迅速提高。这期间,剧团不仅整理演出了不少传统戏,还创作演出了《月上柳梢头》、《看水库》等十多个现代戏。在音乐方面,音乐工作者王长青等与老艺人长期合作,完成了岳阳花鼓戏音乐记谱工作,为锣腔创作了过门和伴奏曲谱,增添了丝弦乐器伴奏,还对专用锣腔散曲和琴腔进行了大胆改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遭到空前破坏。1969年3月,剧团解体,全部人员被遣散。直到1981年元月,剧团才又恢复建制,但元气大伤,人才严重缺乏,尚待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来源:岳阳花鼓戏剧团)

  岳阳花鼓戏剧团  前身为1952年以刘益寿为首组成的新岳楚剧团。1953年,剧团得到了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承认,定名为岳阳花鼓戏剧团。1955年,省文化主管部门承认为自负盈亏的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剧团成立时,一无所有,向岳阳大院资方借款三千元。全团艺人同心协力,每人每天只领一角钱的菜金,一切演出收入均作积累,不到一年就还清了债务。1954年起,陆续添置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经过三年的艰苦建设,基本设施配备一新。1956年起,又从演出收入中抽出百分之二十作为公共积累。1959年剧团转为地方国营时,除历年不断添置的固定资产外,银行尚存款两万余元。至1966年,固定资产累计达八万余元。
  
  剧团从建立至“文化大革命”,先后建立完善了艺术委员会和工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剧团发展了党、团员,建立了党、团支部。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改革了岳阳花鼓戏的锣腔,创作了锣腔的伴奏、过门曲谱,增加其伴奏弦乐,完成了锣腔和琴腔的记谱工作。改编的传统剧目《补背褡》和创作的现代戏《看水库》,均参加了全省会演。《补背褡》一剧获奖后晋京汇报演出,演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剧团老一辈的演员有杨伯成、周怡生、邓谓元、方训令、方文珍、童诗祝、蒋应桃、廖新春、易光林、李耀雄、蒋春奎、李少南,乐师有张友舟等人,并新增加了方杏芝、王长青等优秀演员和乐师。这一时期,岳阳花鼓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搞乱,1969年3月被视为宣传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而强行解散,大部分艺人改行,部分名老艺人被遣送回农村原籍,个别艺人还被迫害致死,如王林生被迫害撞车自杀。1981年市人民政府批准,方得重新恢复剧团建制。在剧团解散的十二年中,老艺人大都去世,青年演员大都改行,剧团元气大伤。(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岳阳花鼓戏志)

资料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