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郴县花鼓戏剧团

曹河东


  郴县花鼓戏剧团 1969年,郴县文化主管部门组建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4年改名郴县文艺工作队。1979年,改名郴县花鼓戏剧团,1981年定编42名,属全民所有制。
  
  建团初期,缺乏花鼓戏艺术骨干,只能边学边演,演出了长沙花鼓戏《送货路上》等一批剧目,颇受群众欢迎。后来从永兴调来了衡州花鼓戏演员刘裔华(旦),始确定走自己郴州当地花鼓的路子,演出以衡州花鼓戏为主。
  
  1977年以来,创作剧目《伏虎记》、《苦酒谁喝》,整理传统戏《小姑贤》,演员许瑞生、贺克娜、刘裔华、田小燕、曹霞、王进,导演唐俭军,乐手杨天文、廖运成,先后参加郴州地区戏剧调演、会演获奖。1984年,许永恒改编的古装戏《真假公子》参加郴州地区首届五岭戏剧节,获演出音乐奖,颜新湘获演员二等奖。此剧与陈小兵创作的《贞节泪》均获戏剧征文三等奖。
  
  1985年,郴县县政府决定,保留剧团编制,留编二人,其余分配各部门工作。(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郴县花鼓戏剧团  流行于郴县的剧种主要有花鼓、花灯、祁剧和京剧。

  花鼓戏,旧时以衡阳花鼓为主,长沙花鼓次之。常演剧目有《毛国金打铁》、《王大娘补缸》、《张先生讨学钱》、《卖杂货》、《小姑贤》、《刘海砍樵》等。农闲节庆之际,民间艺人自发组班演出。50年代初,业余剧团兴起,除演传统花鼓戏外,还演出《送夫参军》、《双送粮》、《姑嫂忙》等现代花鼓戏。1956年,全县有业余剧团百余个。1965年,全国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县委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和长沙下放知识青年中抽调13人建立郴县文艺轻骑队,队长戴德洪。花鼓戏、曲艺、歌舞综合并演。1968年,撤消县文艺轻骑队。1969年县委决定:以转业、复退军人和下放知识青年为主,结合全县业余文艺汇演涌现出来的文艺骨干重新组建“郴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员15人,队长陈先鸿。1971年改名为郴县文艺工作队,队长雷翔菊。郴县文艺工作队面向全县27个乡(镇)担负着宣传队、战斗队、工作队三项职能,每年上山下乡演出达200场以上。同时担负着辅导全县业余文艺团队的工作。1976年11月雷翔菊同志调深圳工作后,由副队长曹河东同志主持工作。至1978年,先后上演过花鼓戏《补锅》、《打铜锣》、《审椅子》、《小保管上任》、《两张图纸》、《送货路上》、《园丁之歌》、《李双双》、《朝阳沟》、《三里湾》、《野鸭洲》和歌剧《不准出生的人》、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等现代戏。1979年,将县文艺工作队改为郴县花鼓戏剧团,团长许永恒,副团长廖熙成。有演职员37名,主要向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等地的花鼓戏剧团学习传统戏和部分现代戏,一方面要完成正常的上山下乡演出任务,一方面要面向湘、粤、赣的周边地市县城演出完成创收任务。先后演出了《梁祝》、《屠夫与状员》、《刘海戏金蟾》、《拜月记》、《朱买臣卖柴》等传统花鼓戏,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1980年演出210场,1981年,全团47人,有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一般设备。1984年,建立联合党支部由曹铁刚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张友崧、曹祥光同志任支部委员。同年,建成能容纳500多名观众的排练厅。1985年1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该团停办,除留1人保管财产外,其余改行、转业。干部到乡镇,职工到企业。1988年,全县只有二渡水、新屋、坪田、安源、红花、同和、下鲁塘等村业余剧团有演出活动。1978——1988年,获郴州地区戏剧汇演、调演及剧本征文等奖励的创作剧目有《伏虎记》、《苦酒难喝》、《九泉恨》、《铁拐李负荆》、《真假公子》、《贞节泪》、《相亲误》等。

  1988年,郴县花鼓戏剧团撤销。
资料来源:《郴州戏剧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