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东县花鼓戏剧团 |
|
桂东县花鼓戏剧团 衡州花鼓戏剧团。1962年元月,桂东县文化主管部门委托文化馆筹建成桂东县文艺工作队。同年6月,改名桂东县花鼓戏剧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12月,剧团被宣布解散,留下少数人员成立桂东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3年,改名桂东县文艺工作队。1978年,恢复桂东县花鼓戏剧团。1985年9月撤销。
建团以来,曾排演了古装戏《刘海戏金蟾》等17出,现代戏《江姐》等41出,还创作演出了《一把柴刀》、《贴心人》、《战悬崖》、《瑶寨风云》等现代戏。其中《贴心人》参加1964年郴州地区创作剧目会演,获创作、演出二项奖,主演方秀英、黄录勋获演员二等奖。1978以后,又陆续创作并演出了《真的冇想到》、《新婚之后》、《满妹子招亲》、《今是昨非》、《追媳妇》等五个现代戏,其中《真的冇想到》在郴州地区调演中获创作、演出、作曲三项奖。主演黄卫华、方世兵被评为郴州地区优秀青年演员。
桂东县与江西遂川等县毗邻,剧团经常去江西演出,与采茶戏进行艺术交流、吸收了扇子、袖子、步子等采茶戏的表演功法,风格清新活泼,受到桂东人民的欢迎。
曾在剧团工作过的艺术骨干还有演员刘养浩、钟石英、欧宜英、周春华、胡淑宜、刘巧玉、荆燕娥,美工陈琳,乐员郭豹臣,编剧苏家树、郭英忠,作曲孔祥辉等。(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桂东县花鼓戏剧团 1961年12月桂东县花鼓剧团成立,全团共24人,其中19人是高、初、小学学生,当时交通非常落后,全县只有一条通往郴州的泥砂公路,全团同志每人一根扁担,挑着演出服装、道具和4盏煤汽灯翻山越岭,走乡串户,为桂东人民群众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被郴州地区文化局誉为桂东“扁担剧团”。
1961年1969年,剧团排练、演出有大型传统戏,优秀历史剧目《刘海砍樵》、《皮秀英四告》、《十五贯》、《金钏记》、《杜十娘怨沉百宝箱》、《梁祝姻缘》、《朱买臣卖柴》、《花田错》、《乔太守》、《清风亭赶子》等和大型现代戏《江姐》、《霓虹灯下的哨兵》、《杨立贝》、《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让马》、《贴心人》、《战悬崖》等,从一根扁担发展到出县演出三台大车,从24人发展到47人,剧团创作、编导、演员队伍整齐,质量不断上升,每年巡回演出在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取得了较好的声誉和经济收入,在每年超过200场的演出中,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骨干,如老生演员钟石英、小生演员胡淑宜、周渊雄、何俊雄、老旦演员李福华、廖录英,闺门旦演员方秀英,花旦演员罗继承、欧风珍、李鹤梅,谣旦演员欧宜英,三花演员黄录勋、陈茂生,文武小生演员刘养浩,有舞台美术技师陈琳,著名司鼓黄远告,锁呐大师钟帝堂,乐队主奏肖行和,有中年导演欧宜英、黄乐勋,有青年导演刘养浩,正值剧团兴旺之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了,剧团以破四旧的名义强行解散。
1979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桂东县委、政府决定重建剧团,新剧团又重新培养了一批青年优秀演员,如小生演员方世斌、邝先俊,闺门旦演员金月娥、潘素云、刘巧玉,花旦演员黄卫华、方红,正旦演员周春华,老旦演员胡丽容,老生演员任军,剧团导演组组长刘养浩,副组长黄录勋、欧宜英,1985年9月20日,因当时经济困乏,剧团又一次撤散。
2008年7月22日,桂东县委下文再成立桂东剧团,命名为“桂东艺术团”,定全额编10人,财政每年拨专用经费二十万元,文化局局长周海燕考虑再三,决心从稽查队抽调老剧团团长刘养浩到艺术团任团长,从而一支十几人的艺术团再一次活跃在桂东城乡、村组,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桂东县经济向前发展而积极演出,在一年中全团同志克服困难,为群众演出200余场,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赞扬。同时,艺术团在参加全国蒲公英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北京总决定中,获得了三金、四银的好成绩,为桂东、为郴州、为湖南争得了殊荣,全国组委会分布给湖南唯一的一个“优秀组织奖”也花落桂东。
|
|
资料来源:《郴州戏剧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