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仁县花鼓戏剧团 |
周文正
|
安仁县花鼓戏剧团 衡州花鼓戏剧团。1958年10月,安仁县政府从全县业余文化服务队中挑选部分文艺骨干,组建安仁县文艺工作团,自负盈亏,团员22人,分学习、生产、音乐三组,在农村巡回演出。1961年4月,改名安仁县祁剧团。1965年元月改名安仁县花鼓戏剧团。1966年,该团奉命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先后成立过文艺轻骑队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改为安仁县文艺工作队。1979年3月,恢复安仁县花鼓戏剧团建制,定为全民事业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该队创作剧目《路标》参加郴州地区调演获得好评。此剧曾由郴州地区湘昆剧团移植赴省参加调演。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现代戏《飞转的车轮》、《追牛》,古装戏《美娘传》、《杜冰梅》先后参加郴州地区举行的各类戏剧会演获奖。其中《追牛》获剧本、演出、导演、音乐、演员五项奖、《美娘传》获剧本、演出、导演、演员、舞台美术设计、字幕六项奖。1978年,剧团曾出县巡回演出,经资兴、汝城、宜章、桂东,到达广东的乐昌、韶关、乳源、南雄和江西的南康、崇义,受到省内外观众的欢迎。1980年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大盘洞》在省内外累计演出三百余场。1981年,剧团巡回至长沙公演移植剧目《三姐下凡》,上座极佳,长沙电台曾实况录音播放。1982年4月唐天际将军回故乡视察工作时,看了剧团演出的改编传统戏《蓝寄子打砖》,曾题“做精神文明的先声”一语以资勉励。
剧团艺术骨干有演员王明哲、阳人戈、周春生、罗文林,编剧李大剑,乐员李社生、侯五苟、罗志斌等。(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安仁县花鼓戏剧团 安仁县民间戏剧活动,始于清乾嘉年间(1973——1796)。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戏班皱成。民国年间,戏班规模壮大,行头道具日臻完备,演员阵容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演出活动幅及相邻诸县及湘潭、株州、双峰、醴陵等地,还经常远涉广东的乐昌、坪石、韶关、连州、江西的永新、宁冈、古城等。演出传统剧目107出之多。
1949年冬至1957年2月,安仁民间花鼓戏达至鼎盛,全县计有业余花鼓戏剧团130个,安仁花鼓戏剧目、曲调、音乐、表演自成风格,成为衡州花鼓戏三大流派之一,俗称“安仁路子”。
1958年10月,成立了安仁第一个县办的专业文艺团体——安仁县文艺工作团,以唱花鼓戏为主。1962年4月改为县祁剧团。1965年元月再改为县花鼓戏剧团。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花鼓戏又更名为“文艺轻骑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文艺工作队”。1979年3月,再恢复为县花鼓戏剧团。
历任剧团团长:吴子佳、阳人戈、王明哲、周春生、廖水清、王诗语、罗志斌、周文正。
1958年,安仁成立第一个县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安仁县文工团,1965年改称“安仁县花鼓戏剧团”。前三十年,虽然易机构名称,但始终以花鼓戏演出为主。团址从成立至今一直设在县城关镇珠泉路62号。现就1983年至2008年安仁花鼓戏剧团基本情况分年简述如下:
1983年,改编传统剧目《杜冰梅》,演出其他传统剧,共演出247场。1984年,自编、自导、自演现代小戏《追牛》,参加郴州地区首届五岭戏剧节调演获剧本、导演、音乐、演员、演出五项奖。1985年,恢复重排传统剧《八品官》、《乔老爷上轿》等,演出288场。1986年,新编古装花鼓戏《美娘传》,演出其他保留剧,共演出220场。《美》剧参加郴州地区第二届五岭戏剧节调演,荣获剧本、演员、导演、舞美、演出、幻灯六项奖。1987年,改编传统剧《包公嫁女》、《乔老爷上轿》等,共演出94场。1988年,编排了一台轻音乐,组建了轻音乐队与戏曲队。轻音乐队出省、地区演出,戏曲队在县内演出,共演出80场。1991年,自编、自导、自演现代花鼓戏《雷锋之歌》,该剧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全年共演出180场。1992年,全团以办歌、舞厅为主,李大剑创作的小品《打证明》荣获湖南电视台举办的“白马王子”杯小品大赛二等奖。1993年,以歌、舞厅经营为主业,零星演出保留剧目,共演出86场。李大剑创作的小品《打证明》参加浙江电视台举办的“宝钢杯”电视小品大赛荣获一等奖。1994年,以歌、舞厅经营为主业,接受有请演出。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小偷奇遇》荣获郴州地区第五届“五岭艺术节”演出一等奖;该剧参加湖南省首届戏剧小品比赛,荣获演出奖和组织奖,廖水清荣获表演三等奖。1995年,以歌、舞厅经营为主业,零散性下乡演出。全年演出60余场。李大剑创作的小品《餐厅轶事》荣获全国“得利斯杯”小品大赛一等奖,并被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同年,本团荣获省、市“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96年,以歌、舞厅经营为主业(但已呈衰退势头)。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不打自招》参加郴州市首届艺术节调演荣获演出奖,廖水清、周文正、李小红分别荣获演员二等奖。1997年,恢复排练了《三姐下凡》、《张古董借妻》、《秦香莲》、《朱买臣卖柴》等,在本县及周边县、市(区)演出。1998年,新编花鼓戏《橘林新事》,恢复排练了传统剧《三拜堂》、《三姑记》、《三凤求皇》、《百忍堂》等。自编、自导、自演《中秋礼》参加湖南省小戏剧比赛荣获演出三等奖,周文正荣获演员奖,自筹资金购回流动演出舞台车一部。1999年,恢复排练了传统剧《挑女婿》、《三试浪荡子》、《凤冠梦》、《登闻鼓》等,移植改编现代花鼓戏《木乡长》,在全市巡回演出。自编、自导、自演小品《春麻偷鸭》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艺术节调演荣获演出二等奖。同年,本团被国家文化部、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恢复、排演了传统剧《大盘洞》、《兰寄子打砖》等,自编、自导、自演现代花鼓戏《陈妈盼孙》(计生宣传专题剧),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2001年,自编、自导、初排古装戏《药都传奇》,恢复、排练了传统剧《拐子伸冤》、《七层花楼》等,全年演出206场。2002年,恢复排练传统剧《珍珠塔》、《三女拜寿》、《卖妙郎》、《三娘教子》、《泪洒想思地》等。二排大型古装花鼓戏《药都传奇》,参加第三届郴州市艺术节调演荣获演出一等奖,另荣获演员、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等10项大奖。2003年,恢复排练传统剧《买母为奴》、《秦香莲后传》、《访贤记》等。三排花鼓戏《药都传奇》,重排移植剧《木乡长》。参加全国第七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木乡长》、《药都传奇》分别荣获综合演出银奖、铜奖,另荣获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乐手、舞美、育花等13项大奖。2004年,恢复排练传统剧《打铜锣补锅》、《三看亲》、《懒煮饭》、《打刀救母》等。在国家文化部、国家人事部五年一度“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复查中再次得到认定。团长周文正被评为“安仁县劳动模范”。2005年,恢复、排练了《二女争夫》、《乞丐知县》、《丑仙配》、《五女拜寿》等。全年演出238场。县剧团党支部被郴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三创一争”先进集体。周文正被郴州市评为“科学技术带头人”。
2006年,恢复、排练传统剧《状元姻缘》、《喜脉案》、《韩湘子化斋》等,新排花鼓小戏《拉选票》参加第四届郴州市艺术节调演荣获演出一等奖。廖水清、周春生、刘卓荣获演员一等奖。本团被省文化厅评为“2003——2005年度湖南省‘好剧团”’,周文正被评为“好团长”。
2007——2009年,恢复、排练传统剧《望子成龙》、《落马桥》、《放羊记》等,三年演出608场。周文正被评为县级“科技拔尖人才”,廖水清被评为县级“科技带头人”。
|
|
资料来源:《郴州戏剧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