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永兴县花鼓戏剧团

刘开太


  永兴县花鼓戏剧团 1956年,由县民政科主办,委托艺人刘开太、曹辛福、曹海涛等联合郴州民间艺术工作队,资、永民间艺术工作队的部分成员,在永兴民众湘剧团基础上组建成永兴湘剧团。1957年,中共永兴县委员会决定在永兴湘剧团的基础上,改建花鼓戏剧团,便从耒阳、衡阳等地陆续招收了演员颜芝芳、刘裔华(旦)、唐少生(生)、曾毓秀(丑),作曲李启栋,编剧刘宪群等多人,与留下愿改行演花鼓戏的湘剧演员,以及从本地招收的7名学员,共同组建成永兴县花鼓戏剧团,刘开太任团长,曹海涛、陈植嘉任副团长。1958年,剧团转为地方国营,派国家干部刘代谆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诬为牛鬼蛇神黑窝,遭彻底砸烂。1969年,永兴县革命委员会以知识青年为主组建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3年改文艺工作团,演出以小型歌舞为主。嗣后,被下放的演职员逐步落实政策回团。1978年,正式恢复永兴花鼓戏剧团建制。
  
  剧团组建以后,创编的现代戏《槟榔树下革命人》、《茶山姑嫂》、《鸭》、《新棉曲》、《砍竹》,改编的传统戏《带鬼下杨州》,创编的古装戏《芙蓉花仙》等,曾参加湖南省、郴州地区戏曲会演并获得好评。1973年至1979年,创作剧目《在第一线》、《崖上初战》、《夜走江雁岭》、《红雨新苗》、《炉火红》、《枫岭红哨》、《新来的工作队员》、《两根扁担》、《新社员》等参加过永兴县、郴州地区、湖南省等各级举办的戏剧会演,其中有6个小戏在省、地两级刊物上发表,《在第一线》两次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戏《金秋十月》参加1979年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会演获得好评,颜芝芳、曹祚嘉、袁满才、王春燕获演员二等奖。1984年,邱北燕获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
  
  1960年以来,剧团曾到武汉、长沙、上海、广州学习过《盘石湾》、《新征途上》、《张恩德之歌》、《好班长》等现代戏,《瓦车蓬》、《五女拜寿》、《翠鸟衣》、《刘海戏金蟾》等古装戏;也曾到广东的乐昌、韶关、坪石,江西的莲花、宜昌、永新进行交流演出。1980年以后,还每年到衡阳、衡南等县演出200场以上。剧团艺术骨干还有演员曾庆祝、李忠平,编剧何德甫,作曲何先志,舞美设计人员廖桂枝,演奏员王龙叙。青年演员曹建民、肖凌春在观众中也有较好印象。(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永兴县花鼓戏剧团  永兴地处南岭山脉北缘,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新建立便县之称。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县址由高亭迁来便江北岸,即今县城,更名永兴,县名历史至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永兴是一个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迄今人口达63万,享有中国“银都”美称。文化艺术的盛行造就了永兴戏剧的诞生。据永兴县志记载,明末,永兴就有戏剧流行,清乾隆至同治年间,民间戏班大增,更有江右的“调班”和江左的“花灯班”活动频繁,农户请班唱戏、拜师学艺蔚然成风。同治元年(1862),江左“王先槐班”(花灯班)在永兴塘门口西河演出花鼓戏《柳莺晒鞋》、《金莲调叔》等小戏,戏剧家杨恩寿观看后,在其《坦园日记》中记述:“乡人争先睹以为快”、“台下喝采之声,几盖征鼓,掷金钱如雨”。清嘉庆年间,为满足群众观戏习俗,大修戏台,计50多个,且有部分保存至今。

  因此,永兴花鼓戏盛行,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源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796)的“对子调”、“花灯”(民间俗称花鼓灯)和民间歌舞,受中国戏曲《皮簧梆子》的衡州花鼓戏影响,在“南曲”的基础上,由“对子戏”、“三小戏”进入“地方大本戏”发展而成。

  1957年5月,永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根据花鼓戏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决定花鼓戏为地方专业戏剧种,并陆续兴办专业团体和演出场所。永兴县花鼓戏剧团正式于1957年10月成立。

  衡州流派永兴花鼓戏的音乐开朗、豪放、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且迂回动听。通过创编、收集和借鉴其曲调(牌)多达300余首,分“川子调”、“锣鼓牌子”和“小调”(含高腔和丝弦小调),并发展有散板哀子、二回头、正板、数板、快板、朵板、花腔一流、二流、三流、快打慢唱、叫散、梢腔等多种戏曲板式。音乐体式为《曲牌板腔综合体》,音乐风格以“灯调”、“对子调”为基础,溶进本地民歌(小调与山歌),吸收衡阳湘剧高腔特点,引以衡阳、零陵花鼓的韵味发展而成,唱腔音乐和伴奏独具湘南郴州乡土气息,行腔咬字和道白采用湘南语系“郴州官话”,音乐弦法为东西南北路,腔调为借鉴湘剧“南北路”的变手移调,以改变人物唱腔为“首调唱名法”行腔。

  永兴花鼓戏影响甚远,流布很广。建国前,民间的花鼓班除在本县活动外,还在郴县、桂阳、资兴、宜章、汝城、临武、安仁、耒阳等地演出“三小戏”和“半班戏”。建国后,永兴花鼓戏剧团以整理的传统戏和创作郴州戏剧志。

  现代戏及新编历史戏等大小型剧目,先后在衡阳、耒阳、衡南、茶陵、攸县、醴陵、浏阳、邵阳、长沙、株洲等省内范围巡回演出;1960年以后,活动地域扩大到广东的韶关、乐昌、坪石,江西省的莲花、宜春、安福等外省县市。所以,永兴花鼓戏流传的范围较广,语言通俗易懂,适应性强,深受省内外观众欢迎。

  永兴花鼓戏的剧目丰富多采,除“对子戏”、“三小戏”以外,通过创作、移植还有大型戏160多出。

  永兴花鼓戏剧团自建团以来荣获不少国家、省、市大奖,其中2005年现代戏《乡里大亨》参加中国第八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优秀组织奖、优秀舞美奖及5个优秀演员奖和3个优秀乐手奖。1957年至今获省奖的剧目有:《红映春城》、《崖上初战》、《金秋十月》、《夜走红雁岭》、《红雨新昔》、《抽水机旁》、《卖酒女》、《嫁娘》、《炉火红》、《扬州雪恨》、《在第一线》、《寻鸡》等30多出;获市奖的剧目有《土地庙的来历》、《洪兰贵打酒》、《植棉曲》、《金竹冲的哨声》、《婚者·恋者·苦果》、《卖酒女》、《无手的军礼》、《拜鸡》、《牛主任赔情》、《武嫂投诉》、《一封未发出的信》、《山海桥》、《乡里大亨》等20余出。

  建团以来,永兴花鼓戏剧团孕育了大批为永兴花鼓戏艺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和戏剧工作者,其中有6人具有高级职称。

  数十年剧团对花鼓戏传承、创新及排演成绩斐然:1987年获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3年——1994年度、1997年——1999年度两次被省文化厅评为“好剧团”,1997年、1999年获全市宣传战线“三创一争”先进集体;2005年获省文化厅、省人事厅先进集体,2006年获全市专业剧团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郴州戏剧志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作为永兴花鼓戏的传承主体永兴县花鼓戏剧团主要业务价值是剧目丰富多彩、文辞通俗易懂、人物刻化生动形象,曲调(牌)繁多、旋律优美迂回动听,表演细腻、程式活动明快,融合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它用“郴州官话”为舞台语言,受衡州、零陵花鼓戏的影响而传承发展,在我省的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来源:郴州戏剧志)

资料来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