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衡东县花鼓戏剧团




  衡东县花鼓戏剧团  以演唱衡州花鼓戏为主,兼演长沙花鼓戏。1951年秋,原衡山县文化馆举办了两期民间艺人训练班,共一百零六名艺人。学习结束,分为六个演出队,下乡配合土地改革宣传。1952年秋,以花鼓一队为基础,组成新衡剧团,归文化馆领导。1954年,又由旷荣生、谭锡泽等在此基础上组建衡山县花鼓戏剧团,属集体所有制。当时参加的名艺人有侯丙生(生、净)、赵海溪(丑、净),旷洋生(旦、丑)等。建团后,后山(南岳山后)名艺人田秋生与湘潭来的筱艳金(即罗金莲,女,旦)相继参加,阵容日益壮大。1956年归县文化科领导。1961年,县文工团合并到剧团。1965年,衡山县划分为两县时,剧团隶属衡东县,改为今名。1966年,剧团又与县轻骑队联合演出。1968年底,大部分人员下放农村,仅留二十四名演职员,组成衡东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5年改名衡东县文艺工作队。1977年恢复原名。

  多年来,剧团在省内上山下乡演出成绩比较突出,曾获省、地区多次奖励。剧团从1965年隶属衡东后,在创作现代戏方面,获得较好成绩。如《做生》、《种子手》、《卖猪记》、《春山坳》、《搬家》、《重相遇》、《抬轿歌》、《遇仙记》等戏,都曾先后参加地区、省调演或会演,并多次获得剧本、导演、音乐、演员、舞台美术等奖。有些剧本在《剧本》月刊或省级刊物出版。其中《重相遇》还参加了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剧本创作三等奖。建团以来,剧团培养的艺术骨干有:演员侯忠生、文洛培,编剧周季子,导演聂德友,作曲向辉楚、吕增点等。(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衡东县花鼓戏剧团  1951年至1952年,衡山县文化馆举办了两期民间花鼓灯艺人训练班,学习结束后,整编为六个半职业性的花鼓队。1953年,以旷荣生(乐师)领导的第一队为基础,再挑选其它五个队的精华,共三十余人,组建成半职业性的衡山县新衡剧团。1954年,旷荣生、谭锡泽等以衡山县工人戏院为固定演出点,组建衡山县花鼓戏剧团,参加的艺人有赵海溪(丑)、旷洋生(旦)、康知生(旦)、刘重久(生)、罗金莲(旦,艺名筱艳金)等二十余人。1956年10月批准为专业剧团,改名新衡花鼓戏剧团,集体经营,编制控制在三十人以内。1961年,新衡花鼓戏剧团与衡山县文艺工作团合并,定名为衡山县艺术剧团。1966年3月,衡山分为衡山、衡东两县,剧团划归衡东,始改名衡东县花鼓戏剧团。1968年至1969年间,撤销花鼓戏剧团,只留24人,成立衡东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2年,下放的演员陆续落实政策回团,又改名衡东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工作队,1973年再度更名衡东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工作团。1977年,恢复衡东县花鼓戏剧团建制。
  
  剧团注重艺术生产和人才的培养。1957年,改编的传统戏《双采莲》参加湖南省戏曲汇报演出获奖,并灌制成唱片。1960年,创作剧目《种子手》参加全省戏曲青年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嗣后,创作的《做生》、《卖猪记》、《春山坳》、《重相遇》等,先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重相遇》于1979年赴北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三等创作奖。自创剧目《遇仙记》于1982年参加省戏剧季获演出奖。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现整理珍存的剧本百余个。1984年,省文化厅和衡阳市文化局选择录制了《双采莲》、《龚裁缝缝衣》、《监牲》等传统剧目,该团老艺人赵海溪、刘重久、刘春生、旷洋生、康立奇、彭会东、周作成、吴早保等参加了录制工作。在人才培训方面,先后选送了周季子、向耀楚、聂德友、吕增典、颜普霞、蒋月秋到上海戏剧学院和省戏曲学校等单位学习编剧、导演、作曲,也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演员。1986年,侯忠生(丑)获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称号。还有艺术骨干曹文甲(生)、袁淑芳(旦)、向云德(丑)、文洛培(旦)等。
  
  剧团经常上山下乡,送戏上门。1964年被评为湖南省专业剧团上山下乡红旗单位。1965年,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来湖南,曾给予好评,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一些专家,曾随团下乡三十余天。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在衡东县召开了全省专业剧团上山下乡现场会。1978年,剧团改革舞台装置。获湖南省“优秀科技奖”。1984年7月,剧团派代表出席了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座谈会。(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资料来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