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衡阳市花鼓戏剧团

阳映太


  衡阳市花鼓戏剧团  演唱衡州花鼓戏。1949年10月衡阳解放,市军管会邀请三和堂、得胜堂艺人阳昌凯、谢昭儒、刘大顺、洪南楚等二十余人进城参加庆祝活动,并在演武坪公演衡州花鼓戏。同年底,再邀荣华班、新华堂艺人张廷玉、刘昭应等联合组成衡剧工作队,为民办公助。1953年改称衡阳市花鼓戏剧团。1960年又改称衡阳市花鼓戏一团(1951年由得胜班艺人张廷瑶、王平宣等组建的大众花鼓戏剧团改称衡阳市花鼓二团)。1962年,衡阳市文艺学校毕业的学生分配来团后,人员骤增,又将一、二团合并,再分为老年、青年两个演出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瘫痪。1968年与衡阳市湘剧团、京剧团合并,称衡阳市文工团。下设京剧队、湘剧队、歌舞队,演样板戏、跳芭蕾舞。1972年,正式宣布撤销原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建制,改称衡阳市歌舞团。1977年,在市歌舞团中附设花鼓演出队。1978年恢复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建制。五十年代初期,剧团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著名小生张廷玉在演出改编的传统戏《水漫蓝桥》中获演员一等奖。尔后,在湖南省历届戏曲会演或调演中,剧团改编的传统戏《打鞭进城》、《抖碓》、《朱买臣卖柴》、《小打铁》、《送表妹》、《恭伢子缝衣》等和创作的现代戏《红星高照》、《月照东墙》、《婆媳比武》、《两锅汤》、《第一次上门》等,都先后获得剧本文学、表导演、音乐等各种奖励;部分剧本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或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中。先后在剧团的演员,除上述的老一辈外,新培养的艺术骨干有欧阳映太、周恩兰、谢若梅、罗少德、刘冠群、周桃英等。先后在剧团工作过的主要乐师有梁承芝、廖道扬、唐代宇等。(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衡阳市花鼓戏剧团 1949年10月,为了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衡阳解放大会,衡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人到松茅墟邀得胜堂、三合堂、荣华班的艺人阳昌凯(旦)、刘大顺(丑)、杨邦助(丑)、华孝才(丑)、李南山(乐师)等二十余人来演武坪演出《蓝桥会》、《磨豆腐》等传统剧目。演出结束,即组建成得胜衡剧团。1950年12月,改名衡剧工作队,任命谢昭儒(旦)、张廷玉(生)为正副队长,洪南楚(丑)为剧务主任。后由湖南省文化局定为民营公助剧团,派蒋经成、王光炤任辅导员。1954年,增派唐璧光驻队指导工作,改名衡阳市花鼓戏剧团。1960年,市文化主管部门将该团改为市花鼓戏一团,将原大众花鼓戏剧团改为二园,一年后又合并为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并调专业创作干部刘文恒、伍光华、范云翠与剧团编剧刘剑风、李振威、陈兴仪、导演刘郁林等组成艺术工作室,创编了《红岩》、《子云斩蛇》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1963年,剧团成员分成二队:将分配来团的衡阳市文艺学校学生为青年演出队,原剧团成员为中老年演出队。并确定青年演出队以排演现代戏为主,演出了《不准出生的人》、《刘四姐》、《杨立贝》等一批现代戏,其中《不准出生的人》曾在湘西各县巡回演出长达一年之久。1965年,中国共产党衡阳市委员会贯彻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动员老艺人提前退休。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剧团停演。1967年,衡阳市群众组织“湘江风雷”封闭剧院大门,剧团瘫痪。1970年,继续清理阶级队伍,下放演职人员,彭一林(净)、魏得高(丑)、刘少玲(生)等较有影响的演员下放到基建队、农村,老艺人洪南楚下放到厨房当炊事员。1972年,剧团被撤销建制,部分演员参加市文艺工作团,改行跳芭蕾舞,唱样板戏。粉碎“四人邦”后,1978年恢复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建制,阳映太任团长。后并转为国营。
  
  建团初期为了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各项政治运动,排演了《九件衣》、《仇深似海》、《打击侵略者》、《两兄弟》等一批古装戏和现代戏,其《两兄弟》曾风靡一时,上座数月不衰。1955年以来,在历届全省戏曲(戏剧)会演(调演)中,有整理或改编的传统剧目《打鞭进城》、《朱买臣卖柴》、《打铁》、《恭伢子缝衣》,创作的现代戏《秧》、《两锅汤》和演员张廷玉、刘昭应、刘冠群,乐师梁承芝等获奖,整理的传统剧目《水漫蓝桥》、创作的现代戏《婆媳比武》等获得好评,创作的古装戏《诸葛亮选亲》参加衡阳市专业剧团创作剧目巡回观摩演出获奖。为了保存资料,省文化厅和衡阳市文化局对部分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录相、录音,保存了老艺人易致和、洪南楚、屈家财、罗魁元等主演的一批折子戏。八十年代,全省中青年演员业务考核中,旦行演员周恩兰、谢若梅、周冰获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称号,周桃英获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艺术骨干还有生行演员史玉宝、李飞宙、何健生、姚莉,旦行演员黄子玉、陈光华、冯怡、秦美玲,净行演员曾林生、萧北方,丑行演员聂隆衡,屈寿平,乐员李启栋、宋丽萍、刘辉衡,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冯国志等。(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衡阳市花鼓戏剧团  衡阳市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49年10月,最早称“得胜衡剧团”,1950年12月由市政府整编为衡剧工作队配合土改,1954年正名为“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因为有两个演出场地及一大批优秀剧目与艺人,如张雪伢子(庭玉)、杨冬狗婆(昌凯)、刘大顺、王平宣、谢昭儒、刘少林、罗少德、周恩兰、洪南楚、刘昭应、彭兰芳、华绍才、聂自生等,被衡阳人爱称为“百花”和“大众”。全盛时,演职员工达到三百多人,1963年更有数十位艺校培养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一队伍。剧团有传统剧目达165出,解放后,又先后创编了《红岩》、《子云斩蛇》、《潇湘河畔血泪仇》、《打铁》等一大批古装与现代剧目,深受观众欢迎。《两兄弟》、《抖碓》、《打鞭进城》、《朱买臣卖柴》等创作节目还先后在省级汇演中获大奖,而移植的优秀剧目更是无法统计,象《双玉蝉》、《碧玉簪》、《不准出生的人》、《刘三姐》等至今还留在老观众们的记忆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剧团从十年浩劫中重生,焕发蓬勃生机。现有演职员工八十人,虽然一大批著名艺人如刘少玲、周冰、谢昭仪、郝绍西、刘冠群、肖北方、刘恢衡、冯怡等相继退休,但仍有高级职称八人,中级职称三十二人,涌现出了刘晓文、李岳瑛、何桂生、杨小兰、廖寒梅、聂隆衡、尹东海、李红、陈查生、王小群、宋丽萍、张志勇等一批中青年骨干,成了各自独当一面的顶梁柱,特别是最近几年,又培养了肖柯、刘波、王玉姣、敖贤美、朱葛、胡西北、朱贵兵等一批艺术新秀,使之瓜迭绵延,生机盎然。因此,现在剧团演出阵容整齐,行当齐全,设备完善,灯光布景精致,演出剧目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剧团先后创作了现代戏《蓝衣使者》、《情系工商》、《三抬花轿》等深入工厂、农村演出。1995年改编的现代戏《孔繁森》上演108场,社会反响强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创作剧目《二锅汤》、整理剧目《恭伢子缝衣》都曾在全省汇演中获奖。2003年12月,创作大型多场次古装悲剧《家园泪》参加湖南省首届艺术节荣获银奖,廖寒梅荣获主演奖,尹东海、李红荣获配演奖,周冰荣获导演奖。2004年6月创作现代小戏《筑巢引凤》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小戏曲艺比赛荣获银奖。2006年《双喜临门》参加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获银奖。2008年所导演的《喜盈门》在衡阳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剧(节)目巡回观摩评比汇演中荣获金奖,2009年在湖南省第四届艺术节荣获十一个单项奖。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又先后由省音像出版社、金峰音像社等灌制光碟十余本,并由湖南有线、衡阳都市频道播放,深受各届欢迎。(来源:衡阳市花鼓戏剧团)

资料来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