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桂阳县湘剧团




  桂阳县湘剧团成立于1951年3月,1954年定名为“衡阳湘剧”,是湖南省多声腔的地方大戏剧种,也是保留昆腔剧目较多的剧种,主要流行湘南,活跃于粤北、赣西、广西东北部等地区。

  衡阳湘剧剧目繁多,计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历经数百年的艺术实践,本剧种已成为湖南的一个有别于长沙湘剧的独立戏曲剧种。桂阳湘剧团在长期受地方桂阳昆曲的影响后,使衡阳湘剧的昆曲与桂阳昆曲相兼融,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另类昆腔——土昆,与同宗同源的衡阳湘剧团有“异彩”之分,也许是中国剧坛上一团兼两剧种的唯一表演艺术团体。

  桂阳县湘剧团自五十年代以来,从未间断过用昆曲创作演出。

  1、创作演出的有:《欧阳海》、《战鼓频敲》、《新婚之夜》、《红焰迎春》、《陇头梅》、《换妈》、《追车》、《壶底乾坤》等,以上均为获奖剧目,其中,《欧阳海》赴省演出获奖并评为一类剧目,《新湖南报》、《解放军报》发表剧评,赞誉演出成功。

  1986年创作演出的《一天太守》震动剧坛,于1987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改名《疯秀才断案》,享誉全国,为桂阳湘剧团和湘南昆曲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2、移植的大型剧目有:《湘子与林英》、《陇头梅》、《江姐》、《仙露》等。其中《湘子与林英》作为保留剧目,“化斋”一折常演出。

  3、改编、整理演出的有:《忠烈恨》、《过巴山》、《打碑杀庙》、《醉打山门》、《芦花荡》、《思凡》、《秦琼卖马》、《昭君出塞》、《李陵碑》、《侠代刺梁》、《上瓦岗》、《佳期拷红》、《打赌寄楼》、《别母乱箭》等。其中大部分在省、市汇演中获奖,近期间又将挖掘、整理《遗扇》等昆曲剧目。

  剧团现有在职人员30人,停薪留职人员7人,临时工6人,实习学员14人,演员平均年龄26岁,老生(白须)2人,正生(青须)2人,小生(含武生)3人,老旦1人,正旦(青衣)7人,小旦(花、武)6人,大花1人,二花(武)1人,三花(丑)1人,乐队10人,平均年龄28岁。1997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02年剧团和团长连续两届被湖南省授予“好剧团”、“好团长”荣誉称号。2001年湖南省文化厅赠送剧团流动舞台;2006年湘剧团被例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2000年自筹资金70万元以股分制形式建成一栋多功能的大楼,注重参与县里各种演出活动,为县里争得荣誉,良好地树立了文明窗口形象。在经费上取得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在财政上逐年增加拔款。近年来,剧团职员已基本能拿到满工资,各项设施建设正在完善,今年又正在努力进行全国第二批“申遗”工作,其申报材料已初步得到了部、厅、市的充分肯定。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坚持演出活动:1957年演出542场创建团最高纪录,1955年~1964年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场,1962年在全县各乡、镇和28个生产大队演出311场,1975年至1978年共上山下乡731天,平均每年演出了333场,1979年演出445场。从建团至1988年止,共演出9449场,平均每年演出286.3场,观众14万人次,收入上百万元,1959年以来,两次到江西吉安、赣州市、萍乡等地区各县巡演出,四次到广东韶关地区部分市、县巡演,两次到广西富川、钟山、八步、阳朔、桂林等县市巡演,这一期间有昆腔戏《打蜈蚣岭》、《欧阳海》、《藏舟刺梁》、《打鱼内审》、《打碑杀庙》、《佳期拷红》、《曹操坠马》、《醉打山门》、《林冲夜奔》、《武松杀嫂》、《打赌寄楼》、《劾奸记》、《遗扇》、《追鱼记》、《八义图》等。1997年至今演出的昆曲剧目有《醉打山门》、《一天太守》、《湘子与林英》、《昭君出塞》、《佳期》、《思凡》、《刺梁》、《别母》、《断桥》、《化斋》、《芦花荡》、《霸王别姬》等。近10年来,每年演出场次为200场左右,主要是邻县永兴、耒阳、衡阳(的庙会)、临武、嘉禾及本县喜庆寿诞开业等演出。(来源:桂阳县湘剧团)

  1949年以前,桂阳鲜见湘剧上演。1951年春节前夕,桂阳城关七属会馆首事、百货商人谢少彭,邀请湘南湘剧团四十余人,由原新华班主唐谷生会同主要演员曾衍芹、谭贵昌等四人为首,来桂阳演出。当年六月,经桂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将湘南剧团改为桂阳县前进剧团,推举生角曾衍芹任团长,这是桂阳文艺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1954年祁剧演员自愿去嘉禾县另立剧团。衡阳市统一剧团派陈桂芳、罗金城、王桂枝、谭保成、刘燕飞等演员,轮流到桂阳支援演出。剧团到郴州、耒阳、永兴、马田等地巡回演出时,沿途接收原湘剧流散艺人二十余名入团,才使剧团得到稳定,演出逐渐走上正轨。同时,还积极下乡下厂,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这样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政府将公有的七属会馆改为“和平戏院”,交剧团使用,使剧团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和安身之所。

  剧团演出成绩显著,博得群众欢迎,领导关注,1955年8月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桂阳前进湘剧团改为桂阳县湘剧团,属民营。为了加强剧团的领导,县文教科派傅逢升到剧团任党小组长。

  1959年4月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桂阳湘剧团由民营改为地方国营,更使剧团人员精神焕发,积极上进。当时全团演职人员达81人,并配备了专职编剧、音乐、舞美设计干部。由于政治和业务领导力量加强,使剧团生产上升,演出场次大增,经济收入有余。1963年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剧团体制由原地方国营性质改为民营公助。

  1967年,与县文艺轻骑队合并,称桂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桂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撤销,恢复桂阳县湘剧团原名。1983年,各地专业剧团刮起了“合、留、简、砍”之风,县委坚决保留桂阳湘剧团,精简人员20名,1983年有25名艺术骨干转为国家干部。

  改革开放后,由于轻音乐演唱团体兴起,传统湘剧逐渐受到观众冷落。为适应潮流,1988年剧团既演轻音乐,又演湘剧,以此稳定剧团演出经营。由于录像厅和电视的冲击,演出市场一度陷入低谷,人心不稳,人才纷纷外流。1991年,剧团向银行贷款45万元,建造一栋排练厅,总面积840平方米,于次年峻工。

  1992年,在衡阳艺校委培的23名青年学员毕业回团工作,虽增添了新生力量,但戏剧的不景气,只好将新建的排练厅开设“新世界”舞厅,并分流部分同志搞电视录像项目,有少量演出。到1995年,停薪留职人员达到半数,为了稳定剧团,1996年调王文金任团长,剧团实行改革新的运行机制,一面招收学员,一面恢复传统戏演出,抢占永兴等邻县庙会演出市场。2000年剧团号召全体员工集资,自筹资金150万元,在蔡伦中路建造一栋综合大楼,总面积920平方米,增强了剧团的生计功能,为剧团重振旗鼓求生存,增强了信心,1997年至1999年和2000年至2002年剧团连续两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好剧团”;王文金获“好团长”荣誉称号。2001年,省文化厅又赠送剧团一辆流动舞台车为剧团送戏下乡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一大难题,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和赞扬。

  建国初期,桂阳湘剧团就很注意人才培养。1956年选送谭贵昌去北京参加全国戏剧讲习班学习。1960年,省文化局把谭贵昌列为艺术家。1996年至2004年先后招收4批演员培训培,不少人成为优秀人才,其中有获省优秀中年演员的李惠惠,获省文化系统劳模的陈锡宝,获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谢忠义,优秀演员兼导演的陈孝安、黄贤富。有七人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四人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一人被吸为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和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一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人为湖南舞美协会会员,一人为省导演协会会员,二十余人为郴州市戏剧家协会会员,至2008年,评为中级职称的达28人。已故名艺人陈丙炎、曾衍芹、曾衍翠、罗满凤、王玉梅、曾泗魁,邝上田、邝发田、蔡华莲、黄福梅、欧阳谱玉、李小兰、陈乔生、段建春、谭林云、刘松和、谷丙根等,一生从事湘剧艺术,卓有建树,在湘南一直享有很高声誉。

  有昆、高、弹腔,湘剧团建团后能演传统剧目一百余出,这些剧目有精华,也有糟粕,能公演的不甚太多。1955年,桂阳湘剧团沿着“推陈出新”的文艺政策,开始重视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经两次大的努力,发掘整理了50余个传统戏,其中重点整理改编19个,均获省地专家好评。昆曲《藏舟刺梁》、《打碑杀庙》、《侠代刺梁》成为省地获奖剧目,昆曲《忠烈恨》、《上瓦岗》和高腔《云凤配》在省会演出时,受到省文化部门领导、专家的重视和广大观众的欢迎。2006年起重新对《打碑杀庙》、《刺梁》等折子戏重新整理并录像,制成光碟。

  1984年在湖南省和衡阳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应衡阳湘剧团的邀请,罗满凤、曾衍翠、曾泗魁、邝发田参加衡阳传统剧目的录相演出活动和昆腔传统剧目的教学活动,三十多出优秀传统剧目得以录相和继承,1989年搞《湖南省戏剧音乐集成》时整理录音了一批老艺人的唱腔和剧目录音,自今保存,已计划加大保护力度。

  桂阳湘剧团,沿着“古今为用”的原则进行了大胆改革,以古老的传统艺术来表演当代戏,讴歌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讴歌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剧目,一部分是县内作者创作,一部分是移植兄弟剧团的节目。

  从1958年起,桂阳县湘剧团组织本团人员和全县文艺爱好者,编写了不少宣传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的表演唱,登台面众,收效颇佳,并且创作了大量现代戏,有15出比较成功,1958年创作小型现代昆腔戏《新婚之夜》,参加地、省戏剧调演获好评。1964年创作的大型现代高腔戏《欧阳海》,被省评为一类剧目。1972年创作小型现代高腔戏《战鼓频敲》参加省、地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76年小型现代昆腔戏《红焰迎春》参加地、省汇演后,被评为赴京演出节目。1977年创作的小型现代昆腔戏《振翅齐飞》、《狼尾洞》,参加地、省汇演,并发表在国家级杂志《剧本》上。1978年创作的大型戏昆腔《陇头梅》参加地区汇演,获六项奖。1981年郴州地区组织专业剧团开展巡回演出戏剧月活动,桂阳湘剧团创作的现代小戏《还帐》获甲等创作奖;《追车》获乙等创作奖;《请你放心》获丙等创作奖。1984年创作排练现代小戏《卖猪仔》、《家庭奖金》、《换妈》参加地区会演,均获演出奖。1989年现代弹腔小戏《风雨店》参加郴州地区第二届五岭艺术节获导演等多项奖:1996至2009年参加郴州市第一至五届艺术节弹腔小戏《老风流扯皮》、高腔小戏《接妻》、弹腔小戏《抉择》,昆腔小戏《壶底乾坤》、高腔小戏《挂职村官》均获一、二、三等奖和其他奖项,特别是在音乐改革上又有新的突破,得到省、市有关专家的肯定。

  50多年来,还移植兄弟剧团的现代戏节目多出,以高腔、昆腔、弹腔的形式上演,其中《洪湖赤卫队》、《三里湾》、《刘胡兰》、《杨立贝》、《琼花》、《菊花石》、《江姐》、《红色种子》、《柯山红日》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及《杜鹃山》、《台湾怒吼》、《南方战斗》、《苗岭风雪》等剧目,表演艺术精湛,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尤以《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反响强烈,百看不厌。

  1999年起又移植了《清风亭》、《二女争夫》、《五子图》、《割肝救母》、《官府藏姣》、《杨八姐闯幽州》、《春草闯堂》等,这些移植的剧目,为桂阳湘剧团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批珍品。

  由于认真继承传统表演方法,又虚心学习戏曲表演理论和兄弟剧团的演出经验,全团演员表演艺术水平提高很快。五十年来十余次参加郴州地区代表队赴省汇演和调演,演出创作的大戏小戏共十余个,演出整理传统剧目两个。

  1955年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演出《藏舟刺梁》获演出奖。1957年在省演出《打碑杀庙》,主演谭贵昌获省二等演员奖。1959年在省演出《侠代刺梁》时,中国唱片公司灌制该剧唱片在电台播放,并向全国发行。1964年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欧阳海》在省演出后,《新湖南报》、《解放军日报》分别刊登了评论文章、剧照及舞美设计图,省委书记张平化接见了演员。

  1986年上演大型古装戏《一天太守》获郴州地区第二届五岭戏剧六项演出奖,轰动郴州剧坛。次年三月,省委副书记刘正在地委书记龚杰的陪同下,专程来桂阳看了《一天太守》的演出,并当即提词说:“发扬湘昆优势,繁荣戏剧事业,祝桂阳湘剧团更上一层楼。”地委书记龚杰题词说:“五岭山麓一支花。”中央文化部顾问张迈,省文化厅副厅长吴兆丰、金汉钏,萧湘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厂长,省剧协主席铁可,都专程来桂阳看过《一天太守》。后改为电影文学剧本《疯秀才断案》,由桂阳湘剧团演出,湖南省昆剧团协助演出,中国新影将其搬上银幕,在桂阳湘剧团的演出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

  1990年与文化馆联合排练的舞蹈《银河落在瑶山寨》参加全省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青年文艺调演获演出一等奖。1992年自编现代戏《山茶花》参加地区第二届五岭艺术节汇演,刘邦友、李文香获演员奖;由刘邦友编导的大型舞蹈《四渡赤水》,赴省参加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汇演获三等奖。

  2000年复排了《一天太守》和折子戏《打猎》、《借靴》、《水淹七军》等剧目。2002年由龚孝雄编剧、唐秋明作曲、刘邦友导演、曹腾飞、肖风波、李谋香主演的弹腔小戏《抉择》参加郴州市第三届艺术节获多项奖,本届赛中由唐秋明作词作曲的《故乡的夏夜》获作曲奖和演唱二等奖。2006年由范江源编剧,唐秋明作曲,陈孝安导演,胡建雄主演的昆腔古装小戏《壶底乾坤》参加郴州市第四届艺术节获演出、导演、编剧、作曲、演员等奖,唐秋明、曾庆清作曲的《走阳山》获优秀作曲奖,该曲还获郴州市2006——2007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优秀作品奖:

  经多方努力,2006年桂阳县(团)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2007年9月,北京中国艺术学院《昆曲艺术大典》课题组戴和冰博士来我团考察期间,对桂阳县(团)昆曲的保护成果给予高度赞扬,并在中国艺术学院主办的2007年第3起《艺术科学通讯》中以《昆曲艺术大典》课题组在湖南考查收获颇丰的文章,报道在桂阳湘剧团看到的1957年演出剧目一览表、80年代末老艺人950分钟磁带录音等珍贵历史资料后,提出了桂阳湘剧团身兼“衡阳湘剧”和“桂阳昆曲”两个剧种的崭新理念,预示着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剧种。剧团撰写了《关于桂阳昆曲即“土昆”的注解》、《关于“坐台戏”的昆曲现存形式》等论文也悄然形成。目前在进行有关身兼两个剧种的探究,为古郡古韵的桂阳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与衡阳湘剧嫁接成亲、衍生变成一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兰花重吐芬芳,近年来,剧团主动与省、市艺研所“联合经营”,对《一天太守》重新改编,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已请国家级编剧、导演赋诸实施,于当年11月在桂阳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上成功展演,得到省、市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种以活体传承实现“非遗”保护为最终目的演出活动,对提升桂阳湘剧国宝的艺术感染力,推介桂阳、促进文化大县、强县有着深远的意义。

  2009年初《一天太守》被湖南省评为“五个一工程奖”,并参加郴州市第五届艺术节演出获金奖。(来源:郴州戏剧志)

  1950年,衡阳湘剧长期活动于郴州一带的新华、新春台两个戏班进入郴州联合演出,挂牌为湘南前进湘剧团。1951,桂阳县“七属会馆”商众邀剧团至桂阳县演出,极受欢迎。桂阳县人民政府乃挽留剧团艺人定居桂阳:组建桂阳县前进湘剧团。时因成立剧团工会,首批发展会员,有二十余名艺人未被吸收入会,离团散去。剧团遂聘请了肖云峰等十二名祁剧艺人参加演出,同时向衡阳统一湘剧团商借谭保成、罗金城、刘燕飞、王桂枝、陈桂芳等名演员支援演出。1954年,剧团沿郴州、马田、耒阳一带巡回演出,吸收了大批散落民间的原衡阳湘剧戏班艺人,人数增至五十余名,遂与祁剧艺人解除聘约。1955年,经桂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定为民营公助剧团,定名桂阳县湘剧团,任命艺人谭贵昌为团长。1959年,剧团改制为地方国营,1963年复改制为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在团各行当场者多为原戏班名宿:演员有陈金寿、谭贵昌、蔡华莲、魏慈银、刘金姣、陈金年、刘长春、曾衍翠、曾衍芹、曾泗魁、罗满凤、王玉梅、刘才生、李大凤、蒋玉兰、黄福梅、李凤柏;乐师有曾祥发、曾祥贵、袁球生、邝发田、邝上田、刘松和、谷炳根、邝吉元。六十年代以后,剧团又先后调入了新文艺干部方昌期、谢鼎缙、王仁文任编剧,朱冬云任舞美,充实了创作阵营。
  
  建团以来,剧团坚持继承与创作并重的方针,在继承本剧种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剧目两个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1953年至1957年,1961年至1963年,两个时期内,经老艺人魏慈银、刘金姣、陈丙炎、蔡华莲、刘长春、马云生、刘周民、谭贵昌、曾衍芹、曾衍翠、罗满凤、曾泗魁、邝发田、邝上田等人的努力,挖掘了近五百出传统剧本和二百余支高昆曲牌。其中经甄别或整理上演的传统剧目近四百出。
  
  在全面继承高、昆、弹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剧团尤其注重发挥本剧种昆腔剧目和曲牌较为丰富的特长,重点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优秀的昆腔传统剧目。其中《藏舟刺梁》、《打碑杀庙》、《佳期拷红》、《侠代刺梁》等整理的昆腔散折戏,《上瓦岗》等改编的昆腔整本戏,在湖南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历届会演或调演中,大部分获奖。
  
  从六十年代初直至八十年代,剧团共创作了十多出现代戏剧目,多数用昆腔演唱。其中《欧阳海》、《南方战斗》、《红焰迎春》、《狼尾洞》、《战鼓频敲》、《振翅齐飞》,或参加湖南省历届现代戏会演获奖,或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当时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自1955年起,剧团先后开办了八届附设学员训练班,其中先后成为剧团主要艺术骨干的有:演员李惠惠、欧阳普玉、陈锡宝、谢忠义、段建春、谢寿星、李小兰、萧常英、刘邦友、刘新珑、陆小香、李文湘、雷金花、曾运喜;导演黄贤富、陈孝安;乐师尹堂芳、雷晋忠。1986年,湖南省文化厅又调拨了三十五名中专学生指标,为剧团开设了直属湖南省戏曲学校的衡阳湘剧科专科班,委托衡阳市戏曲学校代培;为剧团的发展准备了后继力量。
 

资料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阳湘剧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