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衡阳市湘剧团




  衡阳市湘剧团演唱衡阳湘剧。1951年由衡阳湘剧春华、大春台、大吉祥三班组成衡阳统一湘剧团。1953年,湖南省文化局批准为民营公助剧团,始定名衡阳市湘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剧团解散。部分人员并入衡阳市文工团,一度改称衡阳市文工团湘剧队。1972年,文工团解散,剧团恢复,定为地方国营剧团。

  剧团在艺术上继承了衡阳湘剧以昆腔为主,高、弹腔并重的传统。先后挖掘记录传统剧目五百余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失殆尽,1979年后补录存档仅二百余出),整理、改编了优秀传统剧目二十余出。其中昆腔《醉打山门》参加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主演谭保成获演员一等奖。湖南省1955年第二届戏曲会演中,剧团整理、演出的弹腔折子戏《审假旨》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二等奖;高腔整本戏《置田庄》获剧本二等奖;弹腔整本戏《雁门关》获演出一等奖。剧团整理的昆腔折子戏《芦花荡》、弹腔折子戏《雁门提潘》曾于1956年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去北京汇报演出,亦获好评。在参加湖南省历届会演和调演中,获奖的剧目共计十余出。先后在该团的主要演员有谭松月、谭保成、陆金龙、伍启度、罗金城、陈丙生、曹金彪、王桂枝、罗冬凤、刘添喜、何寿生、周友桂、卜咏纯、梅淑芳;主要乐师有万忠顺、王召东、莫家珍、李育全、尹垂富;编导蒋经成、刘希伯、卢彦文、刘和平。

  建团后培养的中青年演员有邓溯元、楚东波、龙少生、刘平、周洪基、李振湘、范利嫦、邬学军、曾辉云、刘军;音乐人员有谭东波、蒋昕、常青、赵湘笃、董奇、刘孟雄等。(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衡阳市湘剧团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艺术表演团体,1939年在田汉同志领导下,衡阳的老春华、大春台、大吉祥三个戏班联合组建了“湘南抗敌衡阳湘剧宣传队”,1951年3月,成立“衡阳统一湘剧团”,1953年8月,经湖南省文化事管理局正式批准成立“衡阳市湘剧团”。

  1952年10月,我团国家一级演员谭保成主演的《醉打山门》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一等演员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高度赞杨和亲切接见,被前苏联戏剧艺术家奥布拉兹卓夫誉为“魔鬼的艺术”;1953年10月,我团《醉打山门》剧组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17场,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1955年4月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我团演出的《雁门关》、《芦花荡》、《置田庄》、《审假旨》、《水漫金山》六个剧目全部获奖;1956年6月我团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其演出的《雁门关》、《芦花荡》、《审假旨》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1987年10月我团再次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武汉参加全国第一届艺术节,演出的《醉打山门》荣获一等奖;1993年4月我团《醉打山门》又一次在湖南首届青年戏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八十年代以后,我团又相继参加了湖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戏剧巡回调演,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和高度评价。

  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剧团大胆改革、坚持创新,走出城市,面向广大农村和基层,每年下乡演出二百余场,被群众誉为湘南地区演出团体的“百姓剧团”。并荣获“湖南省好剧团”称号 ;2006年5月,衡阳湘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剧团有演职人员八十余名,其中,副高以上五名,中级职称三十名,青少年演员33名。演出陈容强大,灯光音晌一流,设备先进,演员作风严谨,艺德双馨,能为广大观众提供五十余台大型传统剧目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歌舞。(来源:衡阳市湘剧团)

  1950年,衡阳一路仅存的老春华、大春台,大吉祥三个戏班进入衡阳市联合演出。1951年,衡阳市总工会组织三班艺人合并组成民间职业剧团——衡阳统一湘剧团,民主选举艺人刘汉钧为团长。1953年8月,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准该团为民营公助剧团,始定名衡阳市湘剧团。1960年,剧团体制改为地方国营;1963年,复改为集体所有制,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并入衡阳市文工团,缩编为衡阳市文工团湘剧队。1972年,衡阳市文工团撤销,剧团得以恢复,体制再度改为国营。
  
  五十年代,该团继承本剧种以昆腔为主,高弹腔并重的传统,在继承和提高传统艺术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至1957年期间,在湖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派出的戏改干部蒋经成等人的组织下,该团的老艺人伍启度、谭松月、周友桂、刘升和、陆金龙、陈丙生等与新文艺干部刘希伯、曾宪管、张焕章等一同挖掘记录了传统剧本五百余出,昆高曲牌三百多支。1952年《醉打山门》一剧经整理加工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主演谭保成获演员一等奖后,剧团又陆续整理改编了二十余出优秀传统剧目。其中《雁门关》、《芦花荡》、《置田庄》、《审假旨》、《水漫金山》参加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全部获奖;《衣带诏》参加湖南省1957年戏曲汇报演出获奖;《张飞滚鼓》参加湖南省1959年戏曲会演获奖。1953年,《醉打山门》剧组还曾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三总分团第四分团文工团远赴朝鲜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演出,受到好评。1956年,《雁门关·提潘》、《置田庄·垂钓会友》、《芦花荡》还曾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普遍好评。上述剧目的整理本或改编本多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出版。1958年,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剧目《红星高照》、《运焦煤》参加湖南省现代戏曲展览演出,亦获好评。
  
  六十年代初期,剧团自建团来陆续培养的青年演员多数已成为艺术骨干。1960年,由团内青年演员排演的《醉打山门》一剧,参加湖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1962年,衡阳市文艺学校湘剧班毕业的十多名学员分配到剧团工作,更加强了剧团的演出阵营。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团内大部分老艺人和一些中青年演职员被分批下放至农村、工厂劳动。1972年,因演出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又抽调湖南省湘剧院和湖南省戏校的湘剧演职员来团工作。建团以来挖掘整理的500多出传统剧本和300多支昆高曲牌文字资料全部毁灭。留团工作的名老艺人如谭保成等也只能参加一些歌舞和移植样板戏的演出。
  
  1978年至1986年,剧团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在衡阳市文化局的组织领导下,老艺人周友贵、谭保成、曹金彪、尹垂富等和编剧刘希伯,音乐人员李育全、谭东波等,重新记录了大小传统剧本200余出,昆高曲牌200余支。1984年和1986年,在湖南省和衡阳市文化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全团演职员分别参加了衡阳湘剧传统剧目的录相演出活动和昆腔传统剧目的教学活动,三十多出优秀传统剧目得以录相和继承。1980年以来,剧团连续参加了湖南省巡回演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戏剧季调演。其中《贺府斩曹》、《牛皋招亲》两个剧目获奖。
  
  建团以来,先后在该团工作的艺术骨干,演员有全国和湖南省演员一等奖获得者谭保成,湖南省演员一等奖获得者谭松月,湖南省演员二等奖获得者罗金城、王桂枝,湖南省演员三等奖获得者何寿生、梅淑芳、卜咏纯,原戏班名宿有刘天喜、陆金龙、伍启度、陈丙生、刘升和、刘汉钧、曹金彪、罗冬凤、刘云生、周友贵;乐师有万忠顺、王召东、尹垂富、仇茂兴、莫家珍;编剧有刘希伯、卢彦文、刘和平;导演有孙斌、任建中;舞美有蔡楠志、周子南。
  
  建团以后培养的中青年主要演员有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的李振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并获得湖南省演员二等奖的刘军,以及龙少生、邓溯元、楚东波、刘平、周洪基、曾辉云、苏金娅、邬学军、彭季玲、姚忠衡;主要中、青年乐师有李育全、陈诗友、常青、谭东波、刘亚伟、蒋昕、董奇、赵湘笃、刘孟雄、何铁文。

资料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阳湘剧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