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花垣县苗剧团




  初名花垣县文工团。1958年冬,从麻栗场文化站及所属业余剧团抽调石成鉴石成业等10名苗族演职员并以他们为基础筹建为一个30余人的专业文工团,石成鉴负责,主要艺术骨干石成业、刘光旭、刘家齐、龙四姐、刘银玉、刘金娥等。上演民族歌、舞、剧为主。剧目有《喜事重重》、《苦尽甜来》、《谎江闪》等。1959年春正式建团,副团长黄宜春,顾问石成鉴,导演石成业,剧目有《千歌万颂石昌忠》和移植改编的《龙门寨》。1961年改为花垣县汉剧团,多数苗族演员下放回家,苗剧演出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汉剧团宣布解散。1970年招收了一批知识青年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政治学徒重新建立了36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国营性质,上演歌舞。指导员石元庆,一年后由石昌炽接任指导员。1973年改名为花垣县文艺工作队,全团演职40人,指导员唐盛奎。同年,恢复上演苗剧,移植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选场。翻译石成鉴,吴天云(苗族),音乐设计闰锡坤(业余音乐爱好者)、杨中和(苗族),演员吴天青(苗族)饰杨子荣,杜娟饰常宝,张子伟饰猎户老常,阵容整齐,配合默契,受到好评。1979年文工队改文工团,全团43人,邵时珍任团长,罗元明副团长兼导演。演出了《带血的百鸟图》。此剧对苗剧的唱、念、做、打、伴奏和服饰均作了有益的探索。同年此剧参加全省专业戏剧会演,除剧本、音乐、导演获奖外,演员张子伟获一等奖,杜娟、周克家、陈忠获二等奖。1980年更名苗歌剧团,国营性质,上演汉戏为主。之后,部分创作人员和主要演员陆续调离剧团,演出质量受到影响。1985年,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重新明确县苗剧团专演苗剧的方针,调整了剧团班子,招收了一批苗族青年演员,专心致志地进行苗剧研究、创作、演出工作,从而扭转了专业苗剧濒临夭折的局面。整团后,全团41人,团长石志刚(苗族),指导员陈宗达,副团长麻龙凤(苗族)、杨胜喜(苗族),艺委会主任向玉珍,兼职音乐设计杨中和(苗族)、麻龙凤(苗族)、吴正寿(苗族)等。主要演员石志刚、陈宗达、吴菊花(苗族)、麻金芝(苗族)等。同年,《逃犯审官》参加自治州专业剧团戏剧会演。音乐有了重大突破,改变过去专曲专用的歌剧形式,发展成曲牌联套体,现已设计了24个单曲和套曲,其中既有抒情性的慢板、中板,也有叙事性的快板、还有戏剧性较强的散板、摇板;既有在[高腔]、[平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腔”;也有用唢呐曲牌、巫师音乐发展的丑角唱腔;既突出了民族特色又增强了戏剧性,为苗剧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团虽然曾经机构多变,动荡不定,但每年仍坚持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同时还到三线建设工地、当地驻军、三省边界的秀山、铜仁、松桃等地慰问演出。为了解决剧团人力不足,曾与秀山剧团联合、同台演出。每逢会演,双方相互支援演奏员或演员,如《鼓场恨歌》、《带血的百鸟图》和《苗山魂》等大型苗剧,都是在秀山剧团的支援下演出的。

资料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二)·苗剧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