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仁地区湘剧团 |
|
辰河戏专业剧团。1951年10月,由零散艺人组成的民生戏院,在贵州省铜仁县城演出配合清匪反霸斗争的辰河弹腔戏《仇深似海》,得到铜仁地区和铜仁县有关部门的重视,遂向艺人发放救济口粮、拨款资助,并以民生戏院为基础,组建铜仁民生湘剧院。1953年,贵州省文化局拨款五千万元(旧币)修建了新剧场。1957年,剧团发展到七十人,贵州省文化局再次拨款五千元,改建剧场。同年,剧团下放到铜仁县,称铜仁县湘剧团。1960年,剧团仍隶属铜仁地区,更名为铜仁地区湘剧团。同年,又决定剧团改演黔剧,建立铜仁地区黔剧团。1961年3月,由于湘剧(即辰河戏)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仍恢复湘剧团建制。1966年,剧团更名为红旗剧团,改演京剧。今为铜仁地区京剧团。
铜仁湘剧团建团前后共十五年,演唱辰河弹腔。剧团有较强的演员阵容。净行艺人李长生,是著名的辰河花脸“三生”之一;谌志钧(小生,艺名“小玲珑”)、姚英坤(旦)都是颇有艺术造诣的演员。1962年,曾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演员一等奖的旦行演员王兰芳,从芷江调来该团,更充实了剧团的艺术力量。剧团一贯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先后于1953年,1958年和1964年三次举办小演员训练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团期间,剧团除上演本剧种的优秀传统剧目外、还创作、改编了一批现代戏剧目。其中有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抓壮丁》(编剧:王希古),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红岩》(编剧:唐世荣),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李双双》(编剧:王希古)等,都是颇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
|
资料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二)·辰河戏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