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3年5月,由湖南省文工团分出十八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花鼓戏演出队,曾一度并入湖南民族歌舞团。1955年定名湖南省歌舞团,实唱花鼓戏,由储声虹任团长。1957年3月,正式命名为湖南花鼓戏剧团。1960年元月,扩大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由方萌、王方之任正副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剧院解散,全院一百零八人集体下放江华县农村劳动。后抽调部分人员回省,组成湖南省文艺工作团花鼓剧队。1980年10月,恢复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建制,下设两个团。

  自花鼓戏演出队成立起,全体演职员长期为广大观众演出,送戏到厂矿农村。1953年,部分艺术人员曾赴朝鲜参加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达四月之久。多年来,省内重大工程建设如修整洞庭湖堤垸;湘黔、湘东铁路的修筑;柘溪、风滩水电站的建设工程等,剧团都曾去工地演出。并去过老苏区和边防前线作慰问演出。剧院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演出和多次赴京演出中,曾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地专家、群众的一致赞扬,为湖南花鼓戏艺术在全国扩大了影响,争得了荣誉。

  三十年来,剧院创作、改编、移植上演的剧目近二百个,其中现代戏达一百二十多个,占百分之六十。演出的现代戏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补锅》、《打铜锣》、《送货路上》、《两张图纸》、《野鸭洲》等戏都拍成彩色电影,在全国放映。由小说改编的《三里湾》和《牛多喜坐轿》,移植的《沙家浜》等现代戏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剧院被文化部嘉许为全国演现代戏有成绩的八个单位之一。多年来,剧院也演出了不少优秀的古代故事戏,如《刘海戏金蟾》、《翠鸟衣》、《谢瑶环》、《打鸟》、《打铁》、《讨学钱》等剧目,至今盛演不衰。

  三十年来编演的剧目,得到省级以上奖励的有十四次。除前述剧目外,《双送粮》、《姑嫂忙》、《中秋之夜》、《我的一家》、《柯山红日》、《还牛》、《再婚记》等都是得奖剧目。得到省级以上奖励的演员有二十多人,如萧重硅、梁器之、蒋啸虎、钟宜淳、王明舫、余谱成、唐镜明、谭亦之、胡雍林、詹仲堃、彭健夫、杨保生、梁熙和、李国文、龚业珩、唐钟璧、解梅精、汪寿云等。导演获奖的有张间、银汉光,音乐编配获奖的有左希宾、张国辉、唐盛河、杨鑫华,舞台美术获奖的有黄凡、胡健民,获剧本创作奖的作者有徐淑华、李果仁、陈芜、许在民等。还有一批虽未参加会演获奖,但极为观众所欢迎并有一定成就的艺术人员,如演员龚谷音、李谷一、凌国康、李小嘉、李启安、刘赵黔、叶俊武、谢晓君、张天相;音乐人员周沛霖、张定高、刘天庄、贺菊秋、欧阳世春;导演余谱成、张建军、谭亦之;舞台美术、灯光设计邱盛源、何礼培、吴洪生、刘进;音乐编配卜再庭、曾祥嗣、欧阳觉文;武功身段教师周斌秋;唱腔老师杨福生、杨保生;声乐教师曹孟里等。他们对剧院的艺术建设,都作了很大贡献。

  自五十年代初期起,由于主要成员都来自新文艺工作者和学生,在艺术上都有一股勇于探索和改革的精神,故长期以来,剧院不仅在创作演出现代戏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且在舞台艺术探索中,能在继承长沙花鼓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省民间小戏剧种所长,闯出了有别于长沙花鼓戏而独具风格的湖南花鼓戏路子(人称“省花路子”)。其影响所及,在全省不少花鼓戏剧团中,已经形成“省花”流派,并为广大观众所欢迎。

  在多年演出实践中,除创作、改编、整理的不少剧本已经出版外,还编有《花鼓戏音乐革命实践》、《湖南花鼓戏常用曲调》等书出版。

资料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