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沅陵县辰河戏剧团 |
刘昌忠
|
前身为浦光剧社。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钱焕章筹办于泸溪县浦市镇。1950年3月,剧社由艺人刘昌忠(生)、米寿生(净)、康桂清(生)、刘景银(唢呐师)等人领班,演于沅陵县城火神庙,颇受欢迎,县文化部门遂确定该社定点沅陵。同时,吸收了名鼓师石玉松、辰浦路子第一个职业女旦脚陈依白,以及李立龙(生)等常德汉剧艺人,成立沅陵县共和高汉剧团,演唱辰河高腔戏和常德汉剧弹腔戏。1957年,改称沅凌县共和湘剧团。1965年以后,专演现代戏,多唱弹腔,乃更名沅陵县汉剧团。“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3月),剧团解散。1979年12月恢复建制。此后,剧团以演唱传统剧目为主,定名沅陵县辰河戏剧团。建团以来,剧团演唱的高腔剧目甚多,继承和发扬了辰浦路子讲究唱功的特点。1955年,陈依白(旦)、向寿卿(小生)、陈盛昌(净)、张少飞(丑)、石玉松(鼓师)等随黔阳专区代表队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剧团改编的高腔剧目《李慧娘》获剧本二等奖;整理演出的阳戏《盘花》,获演出二等奖。演员陈依白获一等奖,向寿卿、张少飞、陈盛昌获三等奖,鼓师石玉松获奖状。1956年,部分演职员曾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京,参加《李慧娘》的汇报演出,获得各界好评。剧团还曾先后与溆浦县辰河戏剧团合作演出过高腔剧目《芦林记》和《三打周仁》,并在1957年和1959年全省会演中获奖。近年来,剧团在剧本创作和音乐改革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0年,由黄宝森改编,方小慧导演,石煌远配曲,陈依白为艺术指导的高腔剧目《金玉记》在湖南省巡回演出戏剧季中,获演出二等奖;根据当地历史事件编演的高腔剧目《辰州教案》,参加了1982年湖南省巡回演出戏剧季,并为全国高腔学术讨论会演出。建团以来,老艺人石玉松、刘景银、康桂清等,曾陆续口述、记录了不少将要失传的高腔剧目和曲牌,还献出一些古抄本,为保留辰河高腔艺术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剧团先后培养的中、青年演员邓连喜(生)、杜应忠(净)、罗阿英(旦)、向上(生)等人,都已成为艺术骨干。
|
|
资料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