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邵阳市有两个民间专业祁剧团。一个是文艺祁剧团,由郭品文(小生)、张品超(花脸)、屈品玖(丑)、周美仁(生),何少连(小生)、金玉凤(旦)、谢美仙(旦)、黄金彩(老旦)、刘道生(鼓师),周铁生(鼓师)、蒋菊元(琴师)等为骨干组成,在国风戏院演出;另一个叫艺光祁剧团,由郭金枝(小生)、刘秋红(旦)、花中仙(旦)、李荣祯(生)、邹镇喜(生)、廖锦彩(老旦)、罗柱铃(花脸)、陈巧麟(花脸)等为骨干组成,在慈善剧院演出。1954年文艺祁剧团经省文化局批准为民营公助剧团。1956年由邵阳市文教科将两团合并,成立邵阳祁剧团,全团演职员工六十六人,选举蒋桂荪为团长。1960年初,省文化局以祁剧团为基础,并从全省各祁剧团中,抽调邓汉葵(花脸)、唐福耀(生)、郑浯滨(生)、吕淑贞(旦)、唐可华(丑)、黄尚初(琴师)、宾金箫(鼓师)、朱剑华(旦)、熊国华(小生)等名老艺人和优秀青年演员,组成湖南省祁剧艺术团。该团加工排练了《闹严府》、《昭君出塞》、《牛皋毁旨》、《黄公略》、《斩潘案》等剧目,赴北京汇报演出,在怀仁堂演出《闹严府》,得到中央领导赞赏。随后,又去天津、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巡回演出。四月底回到长沙,经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批准,以祁剧艺术团为基础,遴选地、县祁剧团部分艺术人员参加,于1960年5月11日,正式成立湖南省祁剧院,交邵阳专员公署代管。1963年10月,省祁剧院从邵阳迁到长沙,任命杨玉武为院长,归省文化局直接领导,并调来唐华生(鼓师)、戴丽云(小生)、李祥林(生)、杨忠智(丑)、李四一(旦)、刘回春、曾莺(编剧)、刘锡林(导演)、顾胜荣、倪湘林(舞台美术设计)。这段时期,剧团通过不断演出,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李文芳(旦)、金琼珍(旦)、严利文(小生)、罗文通(花脸)、王利彪(花脸)、花中美(旦)、杨文芬(旦)、仇荣华(生)、宋纪元(小生)、刘文波(旦)、吕祥红等都成为艺术骨干。剧院还先后编演了《三放岳雷》、《苗寨惊雷》、《送粮》,整理了《金龙探监》、《拦马》,移植了《江姐》、《沙家浜》、《三里湾》、《打铜锣》等剧目,受到省内外观众的欢迎。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祁剧院全体演职员下放到新宁县农村劳动。1970年11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组抽调少数演职员到邵阳组成祁剧演出队,交邵阳地区文工团领导。1972年,又调回部分演职员,将祁剧队改为邵阳地区祁剧团,撤销原省祁剧院建制。在此期间,李远钧(丑)、赵培基等调入剧团。1980年,省艺术学校邵阳地区祁剧科毕业的贺冬梅(旦)、易炜辉(旦)、李和平(丑)等分配到剧团。
剧团从五十年代初期起,在整理改编传统戏和创作现代戏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早在1952年,曾与零陵开明祁剧团联合排演《泗水拿刚》,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好评。1955年,剧团演出的《昭君出塞》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演员谢美仙和何少连,王求喜,分别获一等和三等奖。此剧并曾三次赴北京汇报演出。另一出《牛皋毁旨》获剧本一等奖。在1957年湖南省戏曲汇报演出中,剧团演出的《活捉子都》获剧本,演出二等奖;《书馆误》获剧本、演出三等奖;《杏元和番》获演出三等奖。1958年创作的革命历史剧《黄公略》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得高度评价。此剧并于1960年赴北京演出。1965年创作的现代戏《送粮》,参加中南区会演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80年改编的《访贤记》,参加湖南省戏剧季演出,获演出二等奖。这些剧目,都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剧团体制从1960年改为国营后一直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