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原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由湘潭至桂林演出,更名岳云湘剧团。当年七月,因疾病流行,被迫散班,大部分人员回湘。名小生吴绍芝和主要艺术人员彭菊生(琴师)、于金生、吴润生(鼓师)、庄华厚(二靠)、陈绮霞(花旦)、吴叔岩(唱工)、谭金林(丑),以及易华茂、易同瑞、姚云秋、晏同照、周鸣岐、姜南生、庄秀英、彭俐侬(彭菊生之女,时年十二岁)、阎罗生、赵长标等十八人坚持未散,在田汉具体领导下组成中兴湘剧团,公推吴绍芝为团长。当时经费极为困难,全靠田汉的稿费和艺人变卖家什,维持最低生活与排演所需。由田汉将湘剧高腔折子戏《会缘桥》改编为具有抗日内容的大戏《新会缘桥》,上演于桂林高升剧院。随后,在衡阳演出之福如班班主黄玉梅,名艺人王申和、孙艳瑞、陈楚儒等,接受田汉邀请,齐赴桂林集体参加中兴剧团。由是阵容增强,连续排演田汉所编《史可法》、《江汉渔歌》、《双忠记》、《旅伴》、《武松》及欧阳予倩编写之《梁红玉》等一批宣扬爱国主义的剧目。当彩排《武松》时,因剧本内有“从来苛政猛如虎”、“白日街头有虎狼”唱词,广西省当局勒令删改,田汉以“此系历史剧,没有改的必要”,顶住压力,取得公演的胜利。是年冬,湘北战局暂呈平静,田汉号召剧团“打回老家去”,并书“歌动湘漓”四字赠行。剧团到衡阳演出一段时间后,又与原福如班分开,由吴绍芝、田洪率领剧团去耒阳临时省政府所在地演出,由于演出抨击时政的《武松》等剧目,受到国民党特务的刁难,曾借故扣押田洪、陈绮霞夫妇。剧团后经湘潭回到长沙又一村民众二剧场演出,继续受到特务监视,并追查剧团与田汉的关系。剧团在民国三十二年下半年被迫解散。(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1942年初,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前身为九如班)奉命疏散,由湘潭撤至桂林,应戏院要求,临时更名为岳云湘剧团,至七月,因入不敷出,加以疾病流行,被迫散班,大部分成员回湘另谋出路,惟名小生吴绍芝和主要艺术人员彭菊生(琴师)、陈绮霞(花旦)、吴叔岩(唱工)、谭金林(丑)及彭俐侬(彭菊生女,时年12岁)等18人坚持未散,在田汉具体领导下组成中兴湘剧团,推吴绍芝为团长。其时,田汉将《会缘桥》改编成大戏《新会缘桥》,加入抗战内容。中兴湘剧团于桂林上演该剧获得成功。时福如班黄玉梅、王申和等接受田汉邀请,赴桂林加入中兴湘剧团,于是阵容增强,连续排演田汉所著《史可法》、《江汉渔歌》、《双忠记》、《旅伴》、《武松》及欧阳予倩所著《梁红玉》等一批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民众深为赞许。
是年冬,湘北战局暂呈平静,田汉号召剧团“打回老家去”,并派其弟共产党员田洪随团北上。临行,田汉亲书“歌动湘漓”四字,以壮行色。后剧团回到长沙,演出一段时间后,终因国民党湖南当局对《武松》等剧目内容不时刁难,在失去支持的情况下,剧团于1943年下半年被迫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