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以汝城县文艺学校戏剧班学员为主组建汝桂县文工团。1961年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置后组建汝城县祁剧团,派出一批青年演员赴郴州祁剧团学习培训。1962年后,陆续从郴州等地调入艺术骨干10多名充实剧团演员、乐队阵容,全团达40多人,形成生旦净丑行当全,文武剧目均能演的新局面,巡回到湖南郴州地区、广东韶关地区、江西赣州地区县市、厂矿、农村演出。主要演出剧目:《嫦娥奔月》、《劈山救母》、《白蛇传》、《珍珠塔》、《杨立贝》、《赤胆红心》、《八一风暴》等。历任正副团长、书记为朱孝周、朱孝强、胡昭勋、王维圣、郑益民、曹晖忠、黄多莉。优秀演员何炳生、张少雄、袁楚英、邝修杰、朱孝利、黄多莉、黄淑华、曹晖忠、罗应才。优秀演奏员陈子亮(主胡)、袁兴乐(司鼓)。1965年停演古装戏,剧团进行整顿,部分演职员下放回家,派出5名青年艺术骨干赴湖南省祁剧院学习戏曲改革,其他留团人员安排到三江口劳动锻炼。同年7月撤销祁剧团,演职员由组织安排调入县属有关企事业单位。
1965年9月建立汝城县农村文艺宣传队(文艺轻骑队)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定编15人。11月全队人员赴长沙参加省文化局组织的湖南省农村文艺宣传队训练团集训,历时两个月,培训学习了一台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综艺节目,深入到全县农村、厂矿免费演出。主要演出剧节目:《借牛》、《打铜锣》、《补锅》、《张思德之歌》、《传枪》、《公社民兵》以及小调、快板、渔鼓、弹词、表演唱等。队长张鹤远,副队长宋友爱,优秀演员邝修杰、何志鹏、屠鸣凤、何爱发、朱满菊,优秀演奏员宋孝鸿(主胡)、邓荣喜(司鼓)。1968年10月部分演职员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余下人员人群众组织文艺宣传队,文艺轻骑队解体。
1969年6月建立汝城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文艺轻骑队部分演职员:邝修杰、朱宾迪、宋孝鸿、朱国贤、屠鸣凤、何爱发、占安平、朱满菊。二、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有文艺特长人员:曹国祥、孙立信、曹南芳、朱永幸、黄良玉、朱许峰、白庆荣、王六合、郑纯利、郭小凤。三、省、地戏剧界部分下放干部:龙必夫、何碧姣、陈威廉、刘勇、刘桂香、谭奇书、田敬安、熊泉生、彭思奇、李禹华、翟志明、陈伟、李军、欧阳丁丁、欧阳乃乃、彭涛荣、张娅、廖梦月、韩军、仇腊根、郭松华、雷纯明、周碧华等共计40多人。主要演出剧目:大型歌舞《光辉二十年》、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歌剧《红松店》、《渡江之前》、《革命路》等。1970年参加地区专业剧团文艺汇演,演出京剧选场《深山问苦》、《发动群众》、弹唱《长垅英雄赞》,获得领导、专家、同仁、观众一致好评。1971年后,省、地戏剧界下放干部陆续返回原单位,县里从学校分两批招来10多名新学员充实宣传队。1972年改名为汝城县文艺工作队,主要演出剧目:歌剧《杜泉山》、《雪山红松》、话剧《枫树湾》、《苹果树下》,花鼓戏《送货路上》、《五个桔子》,采茶戏《审椅子》,《盘石湾》等。1975年改名为汝城县文艺工作团,主要演出剧目:歌剧《江姐》,花鼓戏《小刀会》、《十五贯》、《春草闯堂》,祁剧《白蛇传》、《生死牌》、《访贤记》、《恩仇记》、《狸猫换太子》、《下河东》等。1980年10月组队赴祁阳参加湖南省祁剧教学培训班学习,学习了《拾玉镯》、《黄鹤楼》、《三气周瑜》、《雁门提潘》等10多个传统折子戏。1981年改名为汝城祁剧团,主要演出剧目:《纣王与妲妃》、《比干剖心》、《黄飞虎反五关》、《斩三妖》、《牡丹图》、《红绫袄》、《程咬金招亲》、《浪子与烟花》等。1984年6月汝城县祁剧团被撤销,剧团人员分别安排到县党政机关及县属企事业单位工作。1969——1984年历任剧团(队)正副团(队)长:张鹤远、关鸣远、张桂芳、何作朝、谭文波、曹国祥、朱宾迪、邝修杰。
有影响的编剧:何福长1982年创作小戏《乡中水》获湖南省部分地(市)优秀剧目调演创作小戏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剧本发表于《湖南戏剧》,省广播电台全剧录音播放。优秀演员:邝修杰、吕亮亮、朱孝利、何福长、吴满成、费云杰、曹传雄、李维忠、刘小青、屠鸣凤、朱满菊、郑纯利、戴平、宋小秋、黄淑华、谭燕飞、肖春英、朱艳玲,优秀演奏员宋孝鸿(主胡)、曾广健(司鼓)、范善福(司鼓)。
1988年后,戏剧创作演出活动,主要以文化馆戏剧组承担戏剧小品创作演出为主。1999年成立汝城县群众艺术团,由县文化部门艺术专业人员和各机关单位抽选的业余文艺骨干组成,人员保持在二、三十人左右,历任团长邝修杰、何文峰。
有影响的编导:屠鸣凤、邝修杰、何文峥、邝静;有影响的作曲:宋孝鸿、罗邦明、朱晓萍。
1989—2009年群众艺术团优秀演员邝修杰、屠鸣凤、曹霞、邓荣喜、何文峰、朱小军、杨文彪、李建华、黄湘兰、朱晓萍、何艺青、邝静、朱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