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宜章县祁剧团

王立山

  1959年3月,宜章与临武合县,原临武花鼓剧团,改名为宜章花鼓剧团。1961年,恢复临武县,宜章县花鼓剧团返回临武。8月,县政府筹办宜章县祁剧团,在原花鼓剧团部分分流的演职人员的基础上,从全县各地和宜章县一中招收学员37人,成为“宜”字辈的科班学员。同时,聘请了祁阳县祁剧老艺人李汉柏任导师,欧汉南任司鼓以及老生许纯则、旦角文招娣等祁剧科班名角,并对学员进行培训。同年10月1日,在县大礼堂举行首场演出,(对外售票经营性的演出。)次年,宜章县祁剧团演职人员增至近70人,其中演员50多人,乐队10多人。

  宜章县祁剧团经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地方国营性质的剧团,归口宜章县文教科管理。1962年2月,县祁剧团改名为县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1964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亦称“四清运动”)中,宜章县在压缩城镇人口时,县文工团演职人员缩减至28人,仍名为湖南省宜章县文工团。

  1968年冬,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文工团又精简下放16人,余下黄华英、王贤忠、张金萍、李良红、姚石林、李继灿、文候芝、刘启刚、萧国香等9人,成立宜章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8年12月,宜章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成立,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更名文艺班归口宣传站领导,由9人逐步增至10多个人。1970年12月,宜章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撤消。1971年1月,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名为县文艺工作队,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的演员陆续收回。1979年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文艺工作队复名为宜章县祁剧团。

  1985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地方剧团受到市场经济冲击,戏剧演出市场走向低谷,在体制改革中,宜章县祁剧团演职人员纷纷离开剧团,被分流到县属各个部门、单位,仅保留3名演职人员留守剧团,管理剩余财产和8名剧团退休人员。

  宜章县祁剧团自1961年成立至1985年历时25年,曾有过辉煌和高涨的时期。剧团历任团长:王立山、吕少雄、聂桂荣、刘鸣嵩、李长军、王贤忠、陈国荣(代)。曾创作和上演的重要剧目有:《南岭劲松》、《磨刀石》、《瑶寨新花》、《高山战歌》、《毕业归来》、《新人恋》、《焦裕禄》、《江姐》、《白蛇传》、《嫦娥奔月》、《珍珠塔》、《二度梅》、《刘四姐》、《三月三》、《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滨》、《山乡红梅》、《送货路上》、《送报表》、《两张图纸》、《新委员》、《园丁之歌》、《箭杆河边》,其中《瑶寨新花》获郴州地区优秀剧目奖,《茶园女红军》选送参加全省汇演并杨书贵获音乐创作奖。更可贵的是宜章祁剧团拥有一大批优秀戏剧人才,如祁剧大师武生李汉柏先生;著名老生刘鸣松先生、许纯则先生;小生吕少雄先生、何炳生先生;著名老旦刘梧仙女士、著名旦角袁杭菊女士、黄多丽女士;著名司鼓欧汉南先生、优秀乐师吴统玉、杨书贵、姚石林等先生;著名编剧李湘俊、颜宝琳等先生;著名舞美大师钟同清先生,优秀道具布景制作师吴恒平先生,优秀灯光音响设计师陈茂功先生;以及一大批具有演艺实力的中青年演员,如王贤忠、李继灿、刘启刚、陈国荣、萧国香、文候芝、张金萍、吴凡会、罗兆东等等,他们所创作编演的剧目,在郴州戏剧界有过浓墨重彩的展示和重要影响,更在湘、粤、赣不少县市享有一定的声誉,为宜章文艺界、戏剧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宜章县祁剧团自一九八四年止,所有演职人员除留守三个编制外,其余的全部分流。至此,宜章已完全没有专业剧团了,主要演出任务均由县文化馆组织业余人员承担。二○○五年上半年,县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为组建专业文艺团队进行了专题调研。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罗兆东提出了以馆带团,专业与业余互补的办团模式。招聘专业演员组成剧团基础班底,有演出任务时再聘请部分临时演职员,从而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和办团经费。县委宣传部采纳了罗兆东的建议,同年九月组建了以文化馆全体在职干部为基础,正式聘用12名艺校毕业生为班底的莽山艺术团。原祁剧团的主要演员李继灿、肖国香、罗兆东、姚石林等担任艺术团的艺术指导。建团后迅速创作编排音乐剧《半条棉被》、歌曲《盼红军》、舞蹈《瑶山红杜鹃》等节目,并选赴浙江省横店影视城,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商业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半条棉被》还在宜章和汝城两县城乡演出时,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反响,纷纷赞誉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戏,并多次参加县、市的各类文艺调演(此剧编剧冯之,作曲岳瑾,导演郭卫民)。此外,艺术团在2006年创作小品《第三者是贼》参加郴州市第四届艺术节获一等奖。创作音乐剧《回家》参加湖南省公路征稽现场会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资料来源:《郴州戏剧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