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嘉禾县花灯剧团

李民杰

  1954年4月,桂阳前进剧团30余名祁剧演员退出,其中28人由嘉禾城关镇业余剧团接来,意图组建专业剧团。6月26日,县人民政府根据其申请,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批复准予建立职业剧团,于7月17日在城东义公祠正式成立“嘉禾革新剧团”,为自负盈亏集体单位。

  建团后,又从外地接来一些演员,演职员达48人,主要演乐员有净角曹子斌、李升毫、生角肖云峰、袁升义、骆荣厚,小生匡升平、唐国富,旦角何明翠、杨美玉,丑角张吾海,鼓师肖剑昆,琴师吴南楚。其时,上演的剧目,多为老艺人的拿手好戏,颇受好评。

  1955年元月22日起,由文教部门配合有关单位抽调4人组成工作组,对剧团进行一个月整顿,改选团委会,由匡升平任团长,万明德、段士雄任副团长,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通过整顿,剧团面貌改观。是年整理排演的《开弓吃茶》、《张节反戒》两个传统剧目,参加郴县专署职业剧团选拔演出,受到好评,曹子斌获名老艺人称号,并选拔他和肖云峰、杨美玉为专署代表团成员赴省参加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曹子斌复列名老艺人。

  1957年底,由胡他、肖云峰、李楚池整理的昆腔《武松杀嫂》,参加省戏曲汇报演出,由匡升平饰武松、刘国卿饰潘金莲,获二等剧本奖、二等演出奖。汇演回县,匡升平调至“昆曲训练班”任教,改由万明德任团长,肖石峰任副团长。

  1958年12月,嘉禾蓝山合县,剧团迁至原蓝山县城,更名为“蓝嘉县祁剧团”,由肖云峰任团长,刘鸣嵩任副团长。

  1961年5月,蓝嘉分县,剧团归迁嘉禾,改为“嘉禾祁剧团”,住人民大礼堂(现工人俱乐部),全团增至52人。是年7月,刘鸣嵩离团,副团长相继由刘国卿、彭发廉、文运升担任,张吾海任艺委主任。

  为加强领导,祁剧团成立后,县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先后派国家干部李民杰、谢民友、刘剑云、雷渊福、周贤才、曾运成、王槐、龙怀光、王功成到剧团担任指导员或党支部书记。

  该团除在县境演出外,常至邻县及粤北一带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主要是传统戏,但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也移植演出一些诸如《两个党员》、《三里湾》等现代戏。

  1965年9月,中共郴州地委以郴地文(65)64号文件发出《关于迅速建立农村文化工作队的通知》:“……建议汝城、临武、嘉禾祁剧团……予以撤销,集中力量搞好文化工作队……”,根据地委《通知》精神,嘉禾县委常委作出决定,于1966年元月1日,正式撤销剧团。

  1966年,全国文艺战线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队,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嘉禾于9月11日正式成立“农村文艺宣传队”。全队14人。队长王劲玉。

  农村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农村,以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演唱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人好事和各项建设成就;辅导农村、厂、矿等业余文艺演唱活动。

  建队后,县财政拨款3500元,新置简单服装、道具,10月中旬,全体队员赴长沙参加省“农村文化工作训练团”学习两个月,回县后,坚持上山下乡,自挑行李、道具,深入农村社队和泮头水库各渠道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收集先进事迹,编成快板、顺口溜、小演唱和小戏,进行宣传演出(时每场收取化妆费6~8元),此外,还举办图片展览和幻灯放映宣传。

  1970年4月,宣传队与文化馆合并,原队员大部分调离,另新增18名队员,更名为“嘉禾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仍由王劲玉任队长,馆长曾运成兼指导员。此后两年多,主要在农村活动,以演唱“样板戏”片断和配合形势编演一些小节目为主,演出不再收费。

  1972年7月,“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与文化馆分家,并从县城南门外住地迁入工人俱乐部,改建为“文艺工作队”。

  文工队以学演“样板戏”京剧为主,但演出质量低,群众反映冷淡,只好兼演花鼓戏、话剧、歌剧、舞蹈、花灯戏等,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文艺表演团体。有一些剧目相继参加省、地专业剧团会演。参加省级的有:1972年创作的嘉禾民歌联唱《喜夺丰收粮》,1973年的花灯小戏《管天姑娘》,1976年的花灯戏《搬瓜藤》,均获好评。此时,演职员发展到31人,主要艺术骨干有金曼娟(女)、王志英(女)、高庆雄、李建凤(女)、周珍兰(女)、向华明、高文华(女)、彭水声、唐湘玲(女)、黄民功、曾石善、黄成贵、黄传忠等。

  1979年,文工队部分艺术骨干先后调离,原下放的一些祁剧艺人落实政策归队,并选招14名学员跟学祁剧,为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和满足人们渴望欣赏祁剧艺术的需求,县革命委员会于12月3日下发文件,正式将文工队改为祁剧团,任命李恩善为团长,曾祥昌为副团长。剧团演职员有国家干部、全民职工和新招的集体工,共46人。

  改建祁剧团后,全团在较短时间内,排练了《孟丽君》、《湘子与林英》、《闹严府》以及一些折子戏上演,其中《湘子与林英》特技布景新颖,深受观众好评,先后演出达百余场。

  1980年以来,剧团除在县境城乡和郴州、零陵地区巡回演出外,还远至广西柳州、广东韶关、江西赣州等地演出。这几年,剧团阵容较整齐,青年演员居多,士气旺,演出繁忙,经济收入好,呈现一片兴旺景象。剧团演职员最多时达52人,主要演员有小生雷英(女)、刘再声,旦角唐翠英、黄晓英、李君花、曾秀英、胡卡佳、王志英,净角张巧雄、胡承国,丑角王仁浩、彭发廉、刘广发、彭晓宁,生角胡宏清、李水德,鼓师曾石善,琴师黄成贵。

  1983年,在郴州地区专业剧团中、青年演员调演中,雷英饰《绣楼赠塔》中的方卿,获优秀青年演员奖;胡宏清饰《黄忠带箭》中的黄忠,获一等表演奖;彭晓宁饰《三搜索府》中的施士能,获二等表演奖。

  1984年,经报请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于9月将祁剧团改为花灯剧团。

  改为花灯剧团后,实行团长负责制,由刘广地团长提名刘堂雄为副团长,组成新的领导班子。

  剧团改革后,改编排演的花灯戏《荣姑舂碓》于9月底参加郴州地区第一届五岭戏剧节演出,获创作二等奖、作曲奖、导演奖、伴奏奖,李君花获表演二等奖。为进一步振兴剧团,开拓剧团新局面,1985年3月,文化局任命曾石善为团长,刘堂雄、雷英为副团长。剧团增至35人。6月,剧团参加省第三届戏剧季分片演出,《荣姑舂碓》又获集体演出三等奖、伴奏二等奖,彭晓宁获表演三等奖,并由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1986年元月,刘堂雄调文化局,任命黄成贵、李万杰为副团长。是年12月,剧团参加地区第二届五岭戏剧节,演出现代花灯小戏《十月小阳春》,获剧本创作一等奖、集体演出一等奖、导演奖、音乐编配奖、集体伴奏奖,雷英获表演一等奖,李君花、彭晓宁获表演二等奖。同时演出的花灯小戏《两麻筒接妻》,获集体表演三等奖黄晓英,廖小毛获表演二等奖。1987年10月中旬,剧团应邀赴长沙参加省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演出加工后的《十月小阳春》,省文化厅授予“荣誉奖”,《长沙晚报》赞誉该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与《打铜锣》、《补锅》媲美。此剧被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被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戏曲片播放。剧团载誉回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该团此次赴省演出成功和近年来在创作、演出上所取得的成绩,予以通报表扬。同年11月,剧团参加省首届湘曲青年大奖赛,演出对子调《望郎花》,获编曲奖、作词奖、伴奏奖,李君花、廖小毛获表演三等奖。

  1988年春节之后,剧团基本停止演出活动,5月,将合同工演员辞退,10月下旬,花灯剧团撤销。

  2007年,嘉禾县成立艺术团,原花灯剧团的主要演员彭晓宁、曾秀英、文莉芬等担任艺术团的领导工作和艺术辅导,先后创作和演出了小品《摊灯》,参加湖南省第四届艺术节并获“银奖”。2008年又被文化部选为参赛节目,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天穆杯”全国小品大赛获二等奖,又获2008年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2008年还创作了嘉禾原生态民歌表演唱《赶麻雀》,参加湖南省首届曲艺大赛获三等奖。2009年创作小品《街头轶事》参加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获银奖。同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群星奖”,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群星奖优秀节目演出。
资料来源:《郴州戏剧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