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三年(1944)由艺人毛子玉等创建于常德德山的德记天元班。1949年改名天元剧团。1953年在桃源县城定点演出,改名文新剧团。1955年更名桃源湘剧团。1958年又改现名,为集体所有制。1953年至1958年期间,曾与桃源县新舞台花鼓剧团合并,兼唱常德花鼓戏;后又分开,仍唱常德汉剧。剧目以弹腔为主,兼唱部分高、昆腔,文武戏并重。除演出本剧种近三百个传统剧目外,还整理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编排、移植了一批现代戏。1962年集中青年演员学习,继承了常德汉剧原四大名班名老艺人所传授的一批“一家戏”。艺术风格上,保留了本剧种高亢、火爆、朴实、重做工的特点。《八义图》、《二堂舍子》、《双合印》、《牛头山》、《战洪州》、《反徐州》等剧目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红书宝剑》及新编古代故事剧《三备棺》均经湖南电视台录像播放。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汇演中,刘炎卿获乐师奖。1979年,在全省创作节目汇演中,剧团编演的《发霉的钞票》获演出二等奖,魏文清、裴德获演员一等奖。同年,又从兄弟团借调少数演员带此剧赴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二等奖。1982年创作的现代戏《姻缘错》获湖南省巡回演出戏剧季演出一等奖和百场演出万元奖。
先后在剧团的主要演员有毛子玉、张树森(生)、蓝加红(小生)、吴胜保(净)、雷福魁(旦)、筱兰芬(旦)、陈长禄(生)、汪先清(丑)、邹玉福(生)等。主要乐师有刘炎卿、袁中宪等。剧团先后办过五次小演员培训班,培养了魏文清、蓝文丽、陈文武、余文菊、宋文豹、张文玖、郭文林、萧昌明、刘国明、萧华、罗惠桃等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剧团于1982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