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机构-->剧团
洞庭湘剧工作团



  时间较短,主要是为部队服务,演出多为《九件衣》、《江汉渔歌》等抗日战争以来新编剧目。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徐绍清、彭俐侬、杨福鹏等以演出《琵琶上路》、《五台会兄》等剧分获演员一、二、三等奖,《琵琶上路》获演出二等奖后,具体地体现了衡量传统剧目的标准,中央戏改政策得以进一步贯彻。剧团移交地方后,优秀传统剧目更加受到重视。剧团原有演职员中,如生脚徐绍清、杨福鹏、吴淑岩、庄华厚、周华福、廖运生、廖建华,小生黄华运、黄福明,旦脚张福梅、陈绮霞、董筱艳、彭俐侬,老旦熊云钦,花脸凌野,蒋华金,董武炎,丑脚谭金林、李华銮、萧百岁,乐师彭菊生、欧寿廷、李元奇、邓炳南、彭志明,管箱姚云秋,盔头制作杨运南等,传统艺术功底深厚,其中不少人已久负盛名。青年则在迅速成长。新文艺工作者营震、李允恭(音乐)、黄其道(导演)、齐芝田(理论)、徐笑彦、潘树棠(舞台美术)和编剧周章、谭君实等先后调入剧团,为剧团的革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文艺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逐步健全了导演制度,舞台得到净化,进一步形成严肃的演出风格。由于艺术力量雄厚,全团一致致力于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演出质量的提高,对高腔戏如《琵琶记》、《白兔记》、《单刀会》、《古城会》,弹腔戏如《白门楼》、《打鼓骂曹》、《太白写表》、《打雁回窑》、《摸鱼闹江》等一批剧目进行整理加工,演出水平大大提高。1953年后,名演员郑福秋、李霞云、刘春泉、陈福顺和乐师黎建民、萧年水,舞台美术设计潘冶民等相继进入,演出阵容更为齐整。在现代戏音乐方面,如《小女婿》用南北路正调演唱,《不能走那条路》用高腔演唱,为古老声腔的推陈出新作了有益的探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中,《拨火棍》、《李逵闹江》、《计中计》、《双拜月》、《赵五娘》、《打鼓骂曹》等戏参加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分获剧本、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演出等奖共十四个。其中获演员一等奖四人,演员二等奖六人,演员三等奖四人,乐师奖一人,荣誉奖状二人。1957年,改编的《拜月记》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为艺术影片,其电影剧本在当年全省文艺评奖中获创作一等奖。该剧与《拨火棍》于1963年获得全国十五年来优秀剧本奖。

  1957年,剧团附设的小演员训练班结业。左大玢、王永光、蒋艺正等十余人转入剧团。1959年,省文艺学院黎纠纠(导演)、陈飞虹(音乐)和省戏校湘剧科毕业的演员彭汉兴、陈爱珠、颜燕雨、蔡道安及乐员王湘强、石俊斌、余湘林、欧世冬等的调进,为剧团增添了新生力量,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阵容整齐的鼎盛局面。其中姜剑枚、姜豹洪、左大玢、李自然、左白一、庄丽君、沈青玲、董少华、刘少英,邓伯峰、李继昌等,于1960年参加全省戏曲青年会演,被评为优秀青年演员。这一时期在演现代戏方面,高腔戏《春雷》、《江姐》、《山花颂》;弹腔戏《菊花》、《风雨之夜》等,在艺术上均有所革新和突破。剧种特色也较为突出,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唱段。改编的传统戏如《百花记》、《大破天门阵》、《玉麒麟》、《八义图》、《罗成》、《杨排风》和优秀折子戏《断桥》、《拦马》、《昭君出塞》、《盗草》、《醉打山门》,以及移植改编的《生死牌》、《柜中缘》等,大多盛演不衰,不少戏在参加省会演中被评为优秀剧目。《生死牌》并于1959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为艺术影片,广泛上演。“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了剧团,陆续调回了下放人员;省戏校毕业学生贺小汉、唐伯华、李开国、黄文政等分配来团;又调入编剧谢让尧、刘鸣泰,音乐和剧史研究人员张九,舞台美术设计顾胜荣等人,演出逐渐正常。当时,上演的现代戏《园丁之歌》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为彩色艺术片。《心红眼亮》参加了全国部分省市调演,并由中央电视台录像。但由于当时主要是移植上演“样板戏”,艺术路子很窄。特别是表演艺术家徐绍清、杨福鹏的被迫害致死,老一辈演职员的谢世和息影舞台,不少有用之材的被闲置,剧院艺术元气大受损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演剧目逐渐丰富多采。改编的传统戏《李三娘》、《金印记》、《百花公主》和新编的《李白戏权贵》与创作的现代戏《郭亮》等,先后参加湖南省会演或戏剧季演出,并获多项奖励。《郭亮》一剧中的演员彭汉兴、左大玢、董武炎获演员一等奖,陈爱珠、姜豹洪获演员二等奖。《百花公主》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和芙蓉文学奖。1981年,剧院名、老艺人和部分中年演员参加湘剧老艺人传统剧目教学演出与录像,为保留湘剧艺术遗产作出了贡献。

  历年来,剧院(团)在各项重大中心任务中都曾积极为广大工农兵观众服务。从1953年起,部分演职员曾参加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之后,曾多次慰问部队、建设工地民工和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湘籍支边移民;并曾为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演出和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剧院(团)一贯重视扩大艺术交流。从1956年起,曾以《拜月记》等剧参加湖南戏曲艺术团赴京汇报;同时为全国《琵琶记》学术讨论会演出了湘剧高腔传统剧目整本《琵琶记》;接着又去天津、上海等十二个大城市巡回献演。此后还不断在省内外流动演出。到1982年,又以《百花公主》、《李白戏权贵》等尉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巡回演出,既扩大了湘剧在全国的影响,改变了历史上湘剧偏处三湘一隅的状况,也丰富和提高了本身的艺术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